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猶如一陣春風,改變了過去毫無生機的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寫作能力就顯得由為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地認識到:寫好作文,必須從低年級抓起,讓學生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從小養成良好的習作習慣。為達到這一目的,在教學中我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培養作文興趣方面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下面就把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加以介紹,希望方家批評、指正。
一、鼓勵學生多讀,讀中積累字詞
韻語識字教學在一年多時間內完成了常用字的學習,但是對于7、8歲的孩子來說,記得快、忘的也快。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每天的作業中安排了“讀”,讀的內容很多,除了與教材配套的讀物外,我還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班內定期舉行讀書匯報活動,交流自己讀過的佳作。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同時,隨著閱讀量的增加,積累了語言,對字詞理解和運用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例如,學生在讀成語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受到了思想上的啟發和教育,還懂得了成語的含義,能夠在練筆中靈活運用。
另外,在學生每讀完一篇文章后,我要求學生從中摘錄出一些好詞佳句,做到讀中有收獲,寫中有復習,既鞏固了生字,又豐富了詞匯,為寫打好基礎。
二、交流讀中感悟,練習口語表達
學生由讀到寫還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做好過渡,我不急于讓學生寫,而是要他們“說”。每讀完一篇文章后,學生要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種練習,使學生在讀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在閱讀教學中,我也會精心設計思考題,讓學生既帶著問題讀文,又可以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嘗試運用掌握的詞語。做好由說到寫的過渡。
三、提供練筆機會,鼓勵學生多寫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詞語,并且能通過口語表達進行運用時,就應該多給學生提供小練筆的機會,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在教學中,我主要通過3方面給學生提供練筆的機會。
1.重視課后小練筆。課文后的練筆,多數與課文聯系緊密,或者是文章的拓展,或者將文中的寫作方法加以運用,加強此類練筆,不僅可以提高寫作文的能力,也會深化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會搖尾巴的狼》一課后,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筆題目“被救上來的狼”。學生寫作興趣濃厚,想象也極為豐富,不同的情節、不同的結果,超出了我的預料。
2.練習連詞成段。在自習課中,我經常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把這些詞連成一段話。不要求學生把所有的詞都用上,能用幾個都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多數學生能把10多個詞語都用上,短文也寫得生動、有趣,各有所長。前幾天,我出了一組詞語:疾病、疼痛、離別、生命、大樹、小草、天空、保護、熱情、陽光、水源、所有,共12個詞。學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有的寫出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有的編寫了森林里的故事,一些同學還把關于埃博拉病毒傳播與預防用他們幼稚的想法寫出來,從中透露出了珍惜生命的思想。這種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對詞語的運用也有幫助。
3.堅持寫好日記。二年級下學期,我要求學生寫日記,起初日記的內容平淡,沒有重點,經過三個月的練習,寫日記的水平提高很快。日記的內容也豐富了,學生通過日記發表見解,交流感受,寫日記成了學生練筆的小舞臺。
就這樣,學生由讀到說再到寫,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閱讀給學生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寫作給學生帶來了無窮的樂趣。雖然只是低年級的學生,卻已不再害怕寫,而是樂于寫。我想:只要我繼續堅持訓練,相信他們都會成為作文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