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民族、部落、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各文化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差異性。客觀地分析不同文化,從文化相對論的角度對各文化進行了解,對自身文化進行取舍補足,有助于使各種文化在世界的叢林中保障及其特色,又能更好的推進文化全球化。
【關鍵詞】文化;文化相對論;文化全球化;文化的個性
一、文化及文化相對論
(一)文化的涵義
泰勒的成名之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從其寬泛的民族志意義上來理解,是指一個復合整體,它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一個成員的人所習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正因為如此,不論人們承認與否,文化從客觀上存在著一種極其強烈的、割不斷的歷史傳統性質。
(二)文化相對論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只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了他們的生活。”人類的行為方式有多種可能,但一個部族、一種文化在這樣無窮可能性里,只能選擇其中一些,而這種選擇有自身價值取向,通過形式化方式演變成風俗禮儀,從而形成這個部落的文化模式。倘若想真正認識人類的不同文化,就必須把一種文化類型放到特定的背景中去研究。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個性,無論過去、現在或未來它們在價值上都是平等的,人們不能用自己文化的價值標準作為普遍、共同、絕對的標準去衡量、評判另一種文化的價值。例如,《文化模式》中多布人、普韋布洛人、克瓦基特爾三種部落,對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領域的各種規矩、習俗,并通過形式化的方式,形成風俗、禮儀,從而結合成一個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任何文化都有它所存在的合理性,我們不能對其文化進行批判,應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不同文化的差異性,不同的文化是相對的、平等的,無所謂高低貴賤之分;既要摒棄自我文化中心論,也要客觀地評價不同的文化,分析各種文化的差異性。
二、文化全球化與文化的個性
(一)文化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不僅有利于各國家、民族的政治、經濟、科技的共同發展,也有利于文化交流,減少不同文化間的分歧和矛盾,全面實現和平共處。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多樣性。首先,文化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事實,應該具有一種寬容與包容的態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點,文化全球化是實現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的文化共性。其次,文化的開放性是促進文化全球化的重大因素。文化的產生和創造的是在開放和交流的過程中形成的。沒有任何一種文化是在封閉和與世隔絕的狀態下形成和發展的,文化本身就是相互影響、互相融合、完善自身的一個過程。再次,文化的世界性是存在于文化的多樣性之中的一個必然性事實。不同文化不僅各有其特質,而且還有其共性。在世界范圍內的多樣性文化中,始終存在著被整個人類認同的共性,而且在人類越來越被聯系為一個整體的時候,這種共性就越來越明顯和突出,也越來越多。
各部落、民族、國家的不同文化、習俗在不斷交流融合中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去劣存優、成為了共同的文化。
(二)文化的個性
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民族是文化的創造者和載體。無產階級的民族觀認為:“民族只有發展上的先進和后進之分,沒有優劣之別。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光輝歷史和優良傳統,都對人類文明做出過貢獻。民族不論大小、先進或后進,都應當是國家和社會的平等一員。”世界上的任何民族、任何部落之間的文化,不僅具有共性也有個性,我們面對各種文化不應持有色眼鏡去妄加評論,不對文化進行高低貴賤之分和先進落后之別,其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根據不同的選擇而有了差異,應客觀公平看待不同的文化,就像一種宗教的教義教規不可能在完全不同的宗教中站得住腳一樣,不能用自身文化的價值取向去衡量其他不同的文明一般,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方面應加以重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自身文化的不斷發展。
一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汲取外來文化的精髓,傳承自身文化的精華,因其生命力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不同的歷史時代,每一種文化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從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到地域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都按照歷史發展的時代不斷演變。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辨證統一的關系。一是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特性構成文化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建設現代文化的基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時代性和群眾性,是建設現代民族文化的堅實基礎。民族文化在社會發展中也在不斷地創新重構,但作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遺產,則需要保護、傳承,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二是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個民族發展的活力源泉,是一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個民族,必須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一個民族,必須發展這個民族的文化。
不同的國家、地區和不同的種族、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從而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文化的傳承是責任,而文化的全球化是趨勢。
【參考文獻】
[1]《文化模式》露絲·本尼迪克特 王煒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原始文化》泰勒[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8(英)泰勒著,連樹聲譯.
[3]《人類及其創造》赫斯科維茨[M][美]"雷·庫茲韋爾著;盛楊燕"譯.
[4]《對文化相對論的探討及反思》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年第二期 NO.2,2013[J].
[5]《北方論叢》2004年 第3期"胡長栓"""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130012正義的進化人類文化的當代命運——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的悖論及其當代境遇[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