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學背誦對于陶冶學生有著重要作用。國學背誦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優秀人格。應當將國學背誦這一有效的教學方法廣泛推廣。
【關鍵詞】國學背誦;學生知識素養;人格培養
“國學”這一概念于西學東漸之時誕生,與“外學”相對而言。經過20世紀20~30年代及20世紀80~90年代兩次熱潮之后,國學復興的聲勢在當今社會越發浩大。國學不再僅僅是少數文化精英們研究的課題,而是走進了萬千中小學生們的課堂。然而就在讀經誦經活動在全國范圍內風起云涌之時,部分人對此產生了質疑,諸如背誦大量古文會增加學生負擔、理解就好不必背誦、一些國學經典對孩子們來講過于艱澀,背了也不理解沒有什么用處等言論層出不窮。
客觀來說,背誦國學經典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但大多數學生在此投入的精力遠不如語數外等傳統學科。真正的減負應該是優化各學科的學習結構,減少過度繁重的課業量,不再對那些超過學生們的認知能力的學科和知識投入過多精力,與背誦國學經典并沒有什么沖突。周恩來總理曾說過:“積背于少年,受益于終身。”背誦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方法,在各學科的學習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背誦國學經典文獻,會在知識素養的提高、優秀人格的培養等多個方面陶冶學生。
一、國學背誦有利于提高學生知識素養
1.背誦能增強對經典文獻的理解
陳壽在《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有云:“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蘇軾也有言:“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可見,背誦對理解經典文獻有著重要作用。早些年的時候讀《孟子》,并不刻意去記誦,只是翻譯,大略探其義理。誰料過了一段時間再去翻看,竟像是頭次一般,只依稀記住幾篇,旁的全忘了。《孟子》尚且淺明易懂,不該忘的卻還是忘了,更何況那些更加深奧晦澀一些的文獻呢?所以背誦對加強理解經典文獻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學生更是要多加背誦經典篇目。但凡學過詩歌、古文的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先是了解作者生平,其次逐字逐句精譯,而后輪番講解思想情感、藝術手法。一篇作品由老師帶領著從里到外嚼爛了,學生們能夠不假思索地準確回答出老師提問的每一個細小的知識點。饒是如此,稍微敏感的學生學過之后仍覺不足。相反在背過之后,大聲吟詠而出的時候,對作品的理解反倒更深刻。就算過上一段時間,細節之處的知識點已全忘了,就連翻譯也只能翻譯出個大概,但作品表達的那種情緒、意境、感覺反倒清晰地保留了下來。可見為了進一步深刻理解經典,就必須進行背誦,這是提高學生們知識素養的有效方法。
2.背誦有利于學生們積累語言、寫好文章
作文一直是不少學生十分頭疼的問題,課外班不少上,但提升卻有限。歸根到底就是腹中空空無半點墨水。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積累足夠了,才能寫出花團錦簇的文章。而談到積累,則不外兩途。一為廣泛的涉獵,二為大量的背誦。舉凡文學大家,大多學富五車,博覽群書。唐代文學家韓昌黎常年“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宋代文豪蘇東坡對《漢書》倒背如流。清朝古文獻學家顧炎武能背誦十三經,茅盾能背誦整部《紅樓夢》。正如清代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正是這樣深厚的積累,才使他們獲得了出色的語言能力。而出色的語言能力,是作出好詩、好文章的先決條件。
二、國學背誦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優秀人格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經典文獻也是這樣。我初讀經典的時候,饒是半文半白的《三國演義》、《紅樓夢》等,也很難讀得清楚明白,有的地方讀得迷糊,只知道大概。只能多讀幾遍,讀的通了,再去挑純文言讀。漸漸地讀詩讀賦也不似以往那般難以入手了,寫出來的東西也不過分口語化了。想必這就是潛移默化的作用了。
國學背誦不僅能增強學生們的知識積累、文學修養,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優秀人格。經典背誦的過程其實就是道德情感被熏陶的過程。魏書生曾說過:“背一些激勵人上進,教育人忘我,引導人開闊,啟發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養成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強自身修養的需要。”培根亦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即人們在背誦國學經典的時候,將外在的道理通過聲音上的吟詠、情感上的共鳴而內化成自我的獨特感受,進而轉化成自身的性格。我國的文獻經典里就有許多簡短易懂而又寓意深刻的句子。學生將這些詩歌、語錄熟悉記憶,在生活當中遇到相似的情景,回想起來,對詩歌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深刻了。久而久之對這些道理有了認同感,而后便會自覺地去實踐它。學生們背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一句時,便知糧食來之不易的道理。下次坐在餐桌上就會有意識地將碗里的飯菜吃干凈。背到“吾日三省吾身”這一句時,便生自省之心,時刻提醒自己戒焦躁,虛心向學。背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時,胸中自然升起一股豪氣,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勇敢地去奮斗。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學生們體會到了,真正認同這些道理了,才會自覺地去踐行。除此之外任何外在的約束都是暫時的,脆弱的。
國學背誦對學生們優秀人格的培養就在于這潛移默化的塑造之中,它不是外在的、強制的,而是內化的,自省的。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讀得多了,道理明了,身子正了,行走坐臥之間自然有一番浩然之氣。
中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品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國學背誦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知識素養,同時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優秀人格,應當被廣泛的推廣開來。然而,國學背誦陶冶學生的價值毋庸置疑,但哪些國學經典是應當保留的精華,哪些是應當祛除的糟粕,哪些才是“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的,這其間的尺度仍需仔細衡量。
【參考文獻】
[1]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宋·蘇軾.蘇軾詩集·送安驚落第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卞孝萱編.韓愈集·進學解[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
[4]清·唐彪.讀書作文譜.[M].長沙:岳麓出版社,1989.
[5]魏書生.魏書生文選(第一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6]英·培根著.何新譯.培根論人生·論讀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蘇·蘇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