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入初中階段以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主動質疑的人數比小學階段明顯減少。是不是學生真的學會學習了,不用質疑了?不是的。學生無疑或者不想提問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質疑的權利被老師剝奪,或者質疑的義務讓老師替代。久而久之,學生便失去了質疑的興趣和習慣。平時的課由老師主控,隨講隨問,學生隨口回答的現象屢見不鮮。本文就著重講述對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質疑能力;培養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由此,我們提倡,讓學生的質疑行為走進課堂,激發學生對未知的事物認識的渴望,讓學生能動的完成學習的過程。
一、問題解剖
在我們看來,閱讀教學中學生無問題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3點。
1.習慣已成自然
好奇心、求知欲和問題意識本是人的天性,可當孩子們跨入學校大門后,問題便逐漸減少,以至無問題產生了。這是為什么呢?在這種不斷強化的閱讀教學環境中,使學生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養成了一種不良習慣,即教師不問便不知道怎樣學,更無問題產生,課堂教學完全依附于教師的“牽引”,學生缺乏閱讀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只能循教師而動,哪有問題產生?由此可見,教師仍沒有把學生視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教學中師生觀的轉變還任重而道遠。
2.權威意識作祟
學生無問題意識,還來自于教師權威和教材權威。長期以來,我們進行的是“聽話教學”,這種教育反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就是要恭敬地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視教師所講為唯一正確的觀點,甚至記錄下來幫助自己理解和掌握。就教材而言,編輯者在單元提示、課文提示與課后練習中或明示或暗含課文的思想意義和形式技法,這便成了學生閱讀時的“憑借”,即學生不是靠自己的閱讀來發現和提出問題,展示自己的真實閱讀情況,而是“捷足先登”,從提示和練習當中去尋找對課文理解的問題和答案,使學生養成了一種依賴性和惰性。這種情況,比比皆是。
3.知識中心的束縛
閱讀教學的知識中心,主要表現在以有限的文體知識來駕馭閱讀教學活動。比如小說教學就是對人物塑造、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的解剖;議論文教學就是憑借論點、論據和論證的知識來理解,或者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面進行機械的知性分析,如此等等。以上這些知識方法雖然具有同類文體的一般特點,但它必然要遺漏文章寫法的豐富性。因此,不能簡單地用抽象的術語來取代閱讀的具體分析,只有使學生觸摸到每一篇技法的個性,才會有疑問出現,也才會有興趣去“登山探寶”,從而豐富學生具體的知識,逐步形成活用、巧用閱讀的知識,掌握駕馭知識的知識。
二、意義探尋
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上進。”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瑟爾認為,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其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生,是文本與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閱讀不是被動的反應,不是教師外在的灌輸,而是主動的參與,是學生與文本的交流與對話。依此,閱讀教學必須充分發揮學生這一積極接受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完成教材的再創造任務。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多重主體關系。而教師則應該在學生和作品之間建立一種對話關系。作品是對話的一方,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便成為了對話的另一方。課堂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得出自己的結論,要比教師提問達到教參所規定的結論更有意義。
三、對策探討
閱讀教學中是否讓學生提問,如何引導學生提問,看起來是一個教學方法和技術,其實是一個教學觀念問題。因為這已經涉及教師重新確立自己的課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涉及教師開始退出課堂主角,而成為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轉換。布魯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所以,讓學生能大膽地沖破迷信權威或固執己見的思想牢籠,有賴于教師在教學中營造學術氛圍,給學生一個民主、和諧、平等、對話的環境。唯其如此,才能放飛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充滿主動的探究熱情。
在借鑒前賢的寶貴財富的基礎上,我結合自己在語文教學中的相關經驗,總結歸納出以下幾點經驗。
1.創設寬松的氛圍,營造質疑的環境
歷來師道尊嚴,教師享有絕對的權威,學生即使有疑,可能也被嚇到九霄云外去了。而“學起于思”,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勤于動腦、勤于思考的表現。因此,要引導學生質疑,創設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至關重要。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親切的微笑迎接每一個提問,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理的問題,如此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質疑的環境為每一個敢問不會問、會問不敢問的同學解除了后顧之憂。
2.揚起質疑的勇氣,樹立質疑的信心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不少同學缺乏主動性,尤其是中差生,他們大多在那兒等著你去灌他,他們也許是怕惹笑話,也許是怕抬不起頭來,因此激發他們的質疑動力,樹立他們的質疑信心就十分必要了。教師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給他們質疑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愛,教他們學會“我要說”、“我要問”、“我能行”、等“學習心語”,讓他們主動地進入自覺學習狀態。
3.指導質疑的方法,提高質疑的能力
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工具”,學習方法是學生的“工具”,只有這兩種“工具”結合起來,才能發揮整體作用,對學生來講,學習方法作為“工具”,內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系統,才會形成學習能力。學生在質疑時,往往不知如何質疑,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對學生質疑的指導,學會質疑,形成能力。
4.質疑還需激趣
贊科夫曾經說過:“不管你花費多少力氣給學生解釋掌握知識的意義,如果教學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那么這些解釋仍將落空。”相信許多老師在實踐中常有這樣的感慨:語文課氣氛難搞活。學生的反映則是語文課難“熬”。似乎,讓學生對語文課感興趣很難,讓學生提問更難。說難其實也不難。當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對于我們來說,往往會困于思維定勢,習慣于沿著常規的方向思考問題。在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時,教師要敢于打破常規,獨辟蹊徑,獲取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