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物理源于生活,實驗的真實性、生動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學習物理要聯系生活,在理解的基礎上多動手。而我們物理教師在初中物理情景問題的創設上,要充分結合教材知識,找到問題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有效激發學生對物理教學的興趣,使他們能夠很好的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些拙見。
一、教師要依托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實驗是初中物理課程的重要部分,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是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中學生的求知欲強,好動的性格特點,強調依托實驗創設問題情境的有效性。一方面,初中物理源于生活,實驗的真實性、生動性,都在很大程度上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究、主動思考;另一方面,依托實驗內容創設問題情境,既確保了情境創設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引導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探究問題、思考問題,強化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教師為引入“大氣壓強”可以開展如下的實驗演示:事先準備一個易拉罐,將點燃的酒精棉放入罐中,并迅速將罐口用橡皮泥封住。很快,學生們便聽到“砰”的一聲,剛才還好好的易拉罐,一下子變“癟”了。當學生看到這一切時,頓時一片驚喜和討論,學生的學習積極一下點燃。學生迫切的想知道易拉罐為何變癟了?面對學生的疑惑與興趣,教師可以問:
(1)易拉罐怎么變癟的?
(2)易拉罐受到什么外力?
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實現對重點知識的獲取與理解。
二、教師要聯系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設,強調生活元素的導向性,提高問題情境的有效性。初中生處于個性發展的特殊期,問題情境要聯系生活經驗,提出與學生的生活、社會熱點息息相關的問題,以更好的引導學生,開展有效課堂教學。聯系生活經驗,讓問題以直觀的外在表現,激發學生的疑慮,進而自主探究、分析與研究,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例如,(1)坐在行駛中的火車或汽車上,道路兩旁的樹木為什么往后退?(2)為什么筷子插在水里,會被“折斷”呢?(3)為什么海是“藍”的?……這些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其中又包含豐富的物理知識。真實問題不僅拉近了學生與物理的距離,也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聯系生活實際,主動探究,理解其背后的物理知識。案例在“光的折射”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問學生:“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沒發現放在水中的筷子被‘折斷’了?抓魚時,明明看到魚卻很難抓到,這是為什么?”在這生活化的問題導向之下,學生開始討論與交流,眾說紛紜:水面反光,看得不準確;杯子有問題,欺騙了我們的眼睛……面對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可以在課堂上依托問題導向,與學生共同完成“水杯中的筷子被折斷”的實驗,逐步破解學生的疑惑,并為引出教學內容。這樣一來,不僅提高了教學氛圍,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師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的教學形態發生了轉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初中物理教學形態發生了較大轉變,特別是PPT、電子黑板等的廣泛應用,對于優化初中物理教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圖像、聲音與文字等信息的綜合處理,實現問題情境的有效創設。例如,利用PPT的動畫、聲音及圖像的功能,將抽象的物理知識具體化,并在問題的導向之下,實現有趣味、有疑問的物理教學。在“慣性”的教學中,由于慣性的抽象性,為更好地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慣性”、認識“慣性”,教師就可以通過PPT動畫演示的方式,并以問題為導向,強化學生對“慣性”的認識,進而更好地思考。教師用動畫展示幾個實驗:學生們,在PPT中,我們看到杯子上蓋著小紙片,在它的上面有雞蛋。大家想想,如果將紙片迅速抽走,會發生什么現象呢?學生們熱烈談論:會摔碎;會掉進杯子;會飛在空中……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共同觀看PPT動畫展示,通過放慢動畫,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過程,進而強化對“慣性”的感知與認識。
初中物理教學的情境創設,其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強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一要踐行“生本”理念,在開放的物理教學環境下,讓問題情境契合學生的個性發展及課程要求;二是緊密聯系生活經驗,拉近學生與物理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問題情境之中,提高問題情境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