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區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雙基”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藏族學生就更為重要。藏族學生的語文教學要真正打牢基礎,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師生的雙邊活動“多”起來,讓學生唱“主角”就要鼓勵學生多問、敢問、勤問,努力創設課堂民主,和諧的教學以及生活閱歷和知識水平局限的藏族學生的寫作方法也是件難事,更是要提高一些寫作方面的知識等。如何改變以上幾個現狀,本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解決字詞障礙,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教育心理學研究可以知道,抄寫生字如果超過六、七遍,就失去了記憶的意義。要真正打牢基礎硬是將該學科中最基礎最有用的內容融會貫通、簡明扼要、引入勝地講深、講透,引氣學生的共鳴和好奇心,進而在廣泛選擇的基礎上,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能夠少而精地學到手。例如,在教學自治區編語文第十一冊里的巴金《海上日出》時,我想這篇課文生字少、課文短,容易讀通、理解。就讓學生讀課文,想等學生理解了課文以后再學習字詞。可是學生讀課文時結結巴巴,怎么都讀不通順,經過分析反思,我才發現這篇課文雖然篇幅不長,但在課文中出現的生詞卻不常見,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又比較遠,所以學生讀起來困難比較大。第二次我再教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讀準字音,認清字的間架結構,理解字義,譯成藏語,然后組詞,在用詞語造句。最后,再把這些詞語放在文中或具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品味。這樣學生學習起來就容易多了。在藏族學生漢語的教學中,只要掃清了字詞障礙,才能更容易讀通課文,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
二、充分調動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創設情境的關鍵,主要是創設生動感人的場面或提出一些能引起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通過一些學生喜歡的活動游戲,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知識互動學習過程,誘發良好的思維情感,可以使學生思維更積極、感知更敏銳、更富有想象力。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創設美好的、和諧的、愉悅的情境,喚醒學生潛在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唱主角。例如,在教學自治區編教材語文第十二冊的《黃果樹瀑布》時,我創設了一種旅游活動情境,把學生引入了貴州省布衣族苗族自治縣城西南15千米處,有一條白水河,這里高山重疊,河水從東北山嶺中奪路而出。到了黃果樹地段,河床突然中斷,滾滾水流下跌,形成了九級瀑的壯觀景象的黃果樹瀑布。這時,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師:同學們,你們游覽過祖國的風景名勝嗎?
(有生說:去過拉薩,看過布達拉宮。有生說:去過薩迦,見過薩迦寺。有生說:去過納木措神湖……)
師:同學們去過很多地方看過很多名勝古跡,今天老師來當導游,同學們當游客,一起去看一看位于貴州省的中國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闊大壯觀的瀑布之一自然旅游風景區。同學們你們想去嗎?
生:想去。
師:現在我們就去。
(師:黃果樹瀑布落差74米,寬81米,瀑布從斷崖頂端凌空飛流而下,形態因季節而有變化;冬天水小時,嫵媚秀麗,輕輕下瀉,到了夏秋,水量大增,氣勢撼天動地,簡直令人驚心動魄。)
就這樣,通過情境創設,調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三、學習的過程中要提出“多問”
在教學中談起學習,大多數學生主張勤奮、刻苦。下苦功夫,這當然是對的,但也要講究方法,這方法的一種就叫“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夫子把學和問相提并論,可見其重要性。王充也說:“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在學習中,我們因該邊學邊問,多想多問。那么問有什么好處呢?
問能解惑。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就是“問題大王”,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問。正是由于好問,他才對許多人視而不見的各種各樣奇怪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加以研討,開創了電業的先河。所以,學生們常問可使自己增長聰明才智。
問能知新。問有所得,就能獲得新知識。例如,司馬遷為搜集“大禹治水”這一傳說的材料,親自到堯穴、禹洞考察,遍訪當地老人,詳細地詢問了傳說的來龍去脈,積累了大量史書所沒有記載的材料。據此,他進行了勘誤、增補,使這一傳說十分詳實地記載下來。如果司馬遷不躬身下問,他就難以面壁修史,學習中也是如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誰有知識,就向誰請教,不必去問他的身份、職務、地位。
四、提高學生的寫作方面知識
小學生由于受到生活閱歷知識水平的局限,總感到寫作文是件難事,寫出的作文內容要么泛泛而談,東拼西湊;要么選材陳舊,單調乏味。總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或干脆不寫。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1.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學生在寫作文時感到無話可寫。原因之一是缺乏作文素材。我已解決的辦法是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的生活豐富多彩,非常廣闊,除了課堂,還有課余、課間活動,班級活動等,這些都是作文素材的來源。因此,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
2.教給學生寫作方法,讓學生寫自己的生活
這里首先要引導學生多觀察,鼓勵學生寫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應該培養學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種食物,養成社會環境觀察的好習慣。小學生由于年齡比較小,觀察事物時,無意注意起著重要的作用。注意力的穩定性,持久性比較差,觀察事物時,往往是走馬觀花,不注意細節。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和幫助學生留心觀察出周圍事物,細心發現身邊的任何事,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用心批改作文,積極引導
葉圣陶曾說過:“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勵,多指出優點。”他強調:“寫好批語要考慮到怎樣才能鼓勵啟發學生。”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告訴我們:他們的興趣、情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而發生轉變。他們可能因為老師的一句表揚的話而變得樂于寫作,也可能因為老師的一記“悶棍”而喪失興趣,因此,在批改作文、寫評語時,教師要盡量做到有針對性、鼓勵性、引導性。
作為一名藏區的小學語文老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學習質量的高低會對今后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影響。而語文就是一門基礎學科,特別是在條件艱苦設備不完善的藏區小學語文的教學是相當重要的。藏區孩子的生活藏語為母語的環境中,所以學習語文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漢語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經常使用地方方言會影響正常的漢語表達能力及語文素養的形成。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就更不能有主動學習語文意識。因此我們要讓藏區語文教學要提高,熱愛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到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愛這門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