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生存的關鍵,也是辦學水平的體現。由于藏區先天的地理條件所致,導致我們農村小學與城市小學教育質量相比所凸顯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近幾年來,有許多不利因素制約著我們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的提升,有的因素還越來越嚴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一、制約農村小學教學質量提高的因素
1.撤點并校所帶來的生員質量不整
農村小學實行撤點并校后,有的村已不再設學校,有的設教學點,把學生輸送到完全小學,由于各教學點的生源質量不一致,導致輸送到完小的生源質量也是參差不齊,這樣就給教學質量提高帶來較大的麻煩。
2.優秀教師資源的流失
由于交通條件、地理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村小老師調到鎮邊學校,鎮邊學校教師調進城里,造成一大批優秀教師流失。這樣使得不少農村小學,尤其是邊遠地區的農村學校剩下幾名本鄉本土的老教師,師資嚴重不足,這樣便形成了制約農村小學質量提高的因素之一。
3.學前教育的質量問題
由于農村學校根本沒有開辦幼兒園的條件,都是把入學年齡將到的收為一個班,有的還是和一年級在一起學習。也沒有專職的幼兒教師,所有科目都由一名教師“包干”。再加上對幼兒的管理力度不力,造成了學前教育的質量上不去,也從而影響到農村小學教育的質量。
4.家庭教育的配合不夠
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哪一個環節脫節都會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提高。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許多家長賺錢的腳步走得更快了,卻無暇顧及孩子們的成長,他們認為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育就放心了。孩子要錢給錢,需要什么就買什么,他們對孩子缺少督促,而孩子們的自覺性往往較差,這樣就造成孩子懶散習氣的形成。有的家長對孩子教育也缺少耐心,動輒打罵,更談不上什么激勵了。因此說,家庭教育的缺失,這已成為我們農村學校提高教育質量的絆腳石。
5.教師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學科的綜合性更強了,每位教師只掌握一門學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農村學校音、體、美、信息、外語等專業師資特別缺乏,所以許多教師往往要兼帶幾門不同學科的課程。另外,知識信息更新均是日新月異的發生變化,一些教師參與進修培訓、接受再教育的自覺性與積極性不高,造成業務素質與文化素質低下,這樣都妨礙了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此外,許多教師質量意識、創新意識也不強,其教育觀念非常滯后。有相當一部分的教師不思進取,教育方法陳舊,更沒有千方百計抓質量的意識,特別是年齡偏大的一些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吸收不夠,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哪里談得上創新呢?這樣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質量意識、創新意識沒有改觀,教育教學質量就難以真正地提高。
二、改善教學質量現狀的實施對策
要改善上述制約因素,從外部環境來說要加快農村小學布局調整步伐、建立留住優秀教師資源的有效機制、多方籌資加大教育投入等;作為學校管理者來說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加強教學管理和師德師風建設,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教學的主線,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找準問題的切入口,解決問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與困難,我認為應該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管理好一所學校,一定要制定出一套適合自己學校特點的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學校應根據上級的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制定相應的制度,并將落實情況與教師的年度考核、評優晉級等掛鉤;充分發揮教學激勵機制的作用,對教學成績優秀、有特殊貢獻的教師及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同時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爭取社會,家長的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影響和教育學生。
1.加強課堂教學管理
因為課堂教學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戰場,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課堂效率。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是教學一線的教師應該掌握的新理念。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學生聽。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充分熟讀教材,合理地創設教學情景,組織、安排學生學習,并注重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參與學習,使所有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學習。同時還要提高40分鐘質量關。
(1)抓教學過程。各學校的負責人要認真抓好備課、上課、輔導、布置與批改作業、課外活動等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規范教學行為。
(2)提高教師的教學意識。提高課堂教學,首先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意識,抓好教學反思。讓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教學效果,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和引導者。
(3)提高教師的教案預設。寫好教案、備好課是課堂優化的前提。老師備課,寫教案都是為了應付檢查,照搬照抄,沒有落到實處。為此,教師備課必須嚴格做到:備教材、備教參、備課標、備教輔、備學生。抓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精心設計課堂練習題和課后作業題。
2.加強新教材培訓
現在基層農村學校的教師,拿到新教材后,不知從何入手。為此,要對教師進行新教材知識點和教學技能的指導培訓,使教師們及時掌握新教材的編寫思路和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的設計思路,掌握教學內容,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
學校領導和教研組成員應分片、分校負責,經常深入基層學校,組織骨干教師或邀請名師送教下鄉,進入課堂,隨機聽課,了解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學氛圍,并做好觀察和記錄,以便指導教師教學。同時,積極開展區域間、校際間和班級間的教研活動,為教師搭建教學經驗交流與合作平臺,取長補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全面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學校內在發展的需要。作為教師,其任重而道遠,特別需要得到奮戰在教育第一線的廣大教師的理解、支持,積極發揮無私奉獻精神,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讓家長放心,學生安心,創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