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是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突破的兩個關鍵點。學科教學是進行“兩綱”教育的主戰場。信息科技學科屬于俗稱的“理科”,課程內容科學的多于情感的,理性的多于感性的。與“文科”相比,信息科技學科落實兩綱教育有難度。在信息科技學科落實“兩綱”教育,需要老師帶著慧眼、帶著思考走進課堂。用好課程顯性資源、挖掘教材、重建教學資源、規范教學行為,通過這些做法能有效突破此難點。
迪慶推進“兩綱”教育不是一門課,而是每門課;不是一個人,而是每個人;不在于形式,而注重日常。在學科教學中,大多數人認為,“兩綱”教育在文科教育中比較容易落實,而要在理科教學中落實卻比較難。有人把語文、歷史等文科列為學科德育教學的顯性課程,把數學、物理、信息科技等理科列為隱性課程。“顯性”、“隱性”這樣的說法的確是我們一線教師的真實感受。信息科技學科就是所謂的“隱性”課程,我們有哪些可為之處呢?有哪些是所有“隱性”課程可以推而廣之的呢?
一、用好顯性資源,落實“兩綱“教育有效度
信息科技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它更加貼近生活,注重實踐,強調應用。因此它與其他“隱形”課程相比,它的“兩綱”教育是更加生活化的,更多的是落實在實際行動中的。因此它有很多的顯性教學資源,如第一章信息與信息技術中負責任的使用信息技術,保證信息安全;第二章計算機系統中的保護版權,遵守法規。第四章計算機網絡中的辨識不良信息,不發布虛假或不良信息。日常課堂上遵守計算機的使用規則和安全制度等。
這些“兩綱”教育的顯性資源是從學科教學內容出發,又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容易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重視這些內容的教學,決不能因為這些內容在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小而漫不經心。規范設計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學習應該遵守哪些信息道德規范,分辨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學生親身體驗感悟,不遵守會帶來哪些危害。創設教學情境,在情景中學生學會技能,養成習慣,能把“隱性”的情感和道德規范落實在實際的行動中。
用好顯性資源,能讓一堂好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課,同時變成一堂好的“兩綱”教育課。用好顯性資源,能大大提高信息科技落實“兩綱”教育的效度,而且這種高效是德育與智育的同時高效。
二、挖掘學科教材,落實“兩綱”教育有深度
學科的“兩綱”教育內容必須是課程內容內在的東西,然而信息科技的教學內容往往是偏于計算機知識的介紹和實際應用,科學的多于情感的,理性的多于感性的。而且“兩綱”教育包括諸方面的德育內容,課堂中的滲透必然不能強求一律,生硬聯系。因此,需要教師時刻帶著“慧眼”,深度挖掘教材,才會有教育的深度,不然總有“政治口號”、“貼標簽”的傾向。
可以挖掘教材知識背后的人和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牛頓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任何學科體系的建成也都是無數個巨人努力的結果。這些巨人的故事,正是進行“兩綱”教育絕佳素材。例如,馮·諾依曼體系是高中信息科技的教學重點、難點。而“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很早就意識到全球變暖的可能性,他嘗試用計算機功能改變氣象學,希望借此改變氣候。作為美國人,他對世界格局及美國的狀況都比較關注,他總是積極地幫助美國強大起來。他在診斷出癌癥后,即使在他生命最后的幾個月,他也沒有停止思考,忍著劇痛完成了很多工作。諸如此類的素材還有“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喬布斯,富有且慈善的比爾蓋茨、幾起幾落的馬云,等等。
三、重建課程資源,落實“兩綱”教育有寬度
德育最忌諱的就是說教,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尤其是在信息科技的課堂上,生拉硬拽、簡單粗暴的德育,往往會適得其反。我的方法之一就是重建課程資源,潛移默化中滲透。教材的變換速度是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的,是不可能與學生生活與時俱進的。因此重建課程資源是“隱形課程”中落實“兩綱”教育其中一條簡單、便捷的路。
可以設計各種多媒體制作的主題:“關愛地球”、“北京奧運,為你加油”,“上海世博,與我們同行”,“美麗的召稼樓”,“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等”……,學生在完成設計、學習學科知識點進行操作實踐的同時,在素材的收集、整理,作品表達的過程中,由此大到關注世界、國家,小到關心家庭、校園。沒有具體的說教,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我感悟,從而加深對國家、對學校的熱愛之情。
推而廣之,在學習因特網搜索技術,可以改變搜索的主題,改成“小悅悅事件始末”;學習數據庫技術,可以使用中國與其他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數據、迪慶認民健康指數、全球變暖溫度數據,等等。
學習的知識點和操作實踐不可改變,但是操作的對象和內容可以改變。重建課程資源,從而拓展“兩綱教育”的寬度。這個方法幾乎可以應用在所有軟件學習和操作實踐的課堂上。
四、規范“教”、“學”行為,落實“兩綱”教育有長度
落實“兩綱”教育不僅在課堂,不僅在學科的教學內容上,它應該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師生日常的交往中。規范的“教”與“學”行為無疑是延伸“兩綱”教育的重要途徑。
所有學科都有特定的教與學的行為,規范教師“教”的行為,熱愛職業,師德高尚,尊重學生,語言文明,言而有信,愛護公物等。落實“兩綱”教育,身教重于言傳。規范教師“學”的行為,文明的舉止,計算機的正確使用與安全使用,語言的規范與禮貌用語,小組的合作與協調,待人處事的態度等。落實“兩綱”教育,更體現在學生規范的學習行為上。
信息科技不僅是學習的科目,也是學生生活中的工具。尤其是“負責任的使用信息技術”、“不發布虛假或不良的信息”等網絡道德意識,不僅影響著課堂,更會延伸到課外,影響社會生活,信息科技的教師要引起重視。
“兩綱教育”影響著學生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不論是信息科技還是所有“隱形”學科的“兩綱”教育都是刻不容緩,且意義深遠的。我們要善于思考,積極追求創新,勤于結合實際,在信息科技教學中繼續進行“兩綱”教育的探索,努力引導學生成為有良好思想情操,正確鑒別能力,深厚文化修養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敬誼.信息科技教學中落實德育目標的幾點建議.[EB/OL] http://tpd.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10-12/13/86009/,2010.
[2]李霞華.從信息素養談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J].教育傳播與技術,2006,(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