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堂也需“互動”,在學習新課標的同時,所感悟到研究我們的學生,創造出我們的方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師生共同營造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濃厚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終身發展和思維形成起到很大的作用,因而在音樂課中必須加強對思路和方法的創新,要在教學意識、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等實踐活動中尋求創新,要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總結。所以,要達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必須在音樂課中去實現教學的創新,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創新必須在實踐中去接受檢驗,在實踐中又去實現新的創新。帶著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注重方法,改變思路的觀念走進音樂課,我進行了如下一些創新的嘗試。
一、創新教學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的理念表明: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能“終身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人”。強調音樂興趣的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才是音樂教學追求的目標。在我們的音樂課堂中需要有創新的教學意識,這樣才能讓教學更加輕松,讓學生學有所樂,更富有個性。興趣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成功中的喜悅和樂趣,會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這是一門技巧。例如,開學的第一堂課,我把備課時設計的自我介紹形式介紹給了學生,活動是這樣開展的:主題——聽著我的歌,讓你了解我;構思——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設計介紹方案;展現——按設計好的方案上臺表演。教室里頓時沸騰了,交頭接耳、互相討論,剛才失望的神情則變得神采飛揚。同學們不像以前作自我介紹那樣枯燥、機械了,而是積極投入到活動中:有的努力想著用什么歌曲來作旋律,時而動動筆把篡改的歌詞記下來;幾人1組的,幾個腦袋湊在1起,眉飛色舞、群策群力,極力想設計出最好的表演方案;想邊歌邊舞的則坐在位置上手舞足蹈,嘴里念念有詞——展現自我了,同學們載歌載舞,踴躍地把自己推出介紹給大家。教室里歡聲迭起,掌聲如雷,同學們的節目是一個比一個精彩……通過這次有趣的自我介紹活動,我知道了學生的姓名,了解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掌握了哪些學生有圓潤的歌喉,哪些學生有優美的舞姿——學生也從中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歡愉,最重要的是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二、師生營造和諧、愉快、合作的教學氛圍
在開放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營造一種民主、自由、輕松、愉快的氛圍,創設良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大多數時間可以走到學生中間,縮短和學生的距離。教師是導演,有序地領著孩子走進音樂的殿堂,不斷給孩子新的內容,讓他們有新的發展。教師又是演員,與孩子們一起歡歌跳躍。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老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和創造的積極性。我在課堂上經常鼓勵那些比較內向的同學大膽說、大膽想、大膽唱、大膽演。這種鼓勵支持的態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語言,能樹立學生進步的信心,讓學生在寬松友好的學習氛圍里感受美、體驗美。在音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人際關系,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則以普通身份加入,通過適當點撥,發揮向導作用,促進師生間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諧關系,從而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健康的個性,使學生的更多的參與,合作過程中得到素質上提高。我在音樂課上設計了“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節,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的喜悅氣氛推向最高潮,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這一點,實現教學目的。在我每次上音樂課時總是激勵學生上臺來表演唱,并準備了很多寶石花、小五星來鼓勵大膽的學生。也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樂理知識感覺是最乏味的,我在設計學生認枯燥的力度標記時,采用了分組進行搶答,表演的比賽形式來爭奪紅旗,從而營造了一種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
三、讓音樂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喜歡音樂,他們有許多的音樂磁帶,買過許多的音樂書籍,隨口就能哼唱幾首流行歌曲,但有不少學生卻不喜歡音樂課,我們的音樂教育離生活太遠了。一為哲人說過:“音樂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主題,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藝術幾乎無時不有、無時不在。”音樂即生活,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樂。音樂教育該有一種開放的態勢,強調應用和生活。在音樂教學中,如果我們單純地把學生局限在課本上、課堂里,那么,無論是學生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欣賞音樂能力的培養,還是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難以達到教育目的。音樂教學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與學生生活、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現代學校音樂教育要求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音樂教學內容向真實生活轉化,更多地聯系學生面臨的生活環境設計教學,增加與現代生活關系密切的流行音樂、通俗音樂等內容,學會探索并處理現實音樂生活中的諸多實際問題。教學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讓生活溶入音樂教學,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帶領學生走出封閉教室,把大自然與社會作為音樂課堂,不拒絕社會、不脫離時代,設計出開放的、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音樂教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音樂、在實踐中感受音樂、在創造中理解音樂。
音樂教育生活化,必然使音樂教學充滿活力。讓音樂教學貼近生活、走進生活,使孩子們真真切切感受到音樂的存在,不必顧及“五音不全”,打開音響,充滿生機的一切就開始了,因為音樂的一切在你的身上都是早已存在的,開放自己,慢慢去發現它、體驗它。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而不是以犧牲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探索精神乃至人的個性、人格的尊嚴為代價去實現某個確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