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體備課,是指同一年段、同一學科組的教師圍繞同一本教材,同一單元內容,同一課時的要點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優化課堂教學方面的內容設計、教法設計、學法設計等方面的集體備課行為。備課,是教師課前所做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充分的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和了解學生,弄懂弄通為什么教,教什么,學生怎么學,教師怎么教,并在此基礎上創造性的設計出目的明確,方法適當的教學方案的過程,即寫出教案的過程。從備課的規模上分,可分為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
【關鍵詞】小學數學;集體備課
由于新教材實施的難度較大,它包括時間跨度大,內容多而復雜的問題;教學時間少而教學任務繁重的沖突;課程標準要求太高而課程教材版本多樣且與課程標準不完全配套的矛盾;探究性活動課要求高而實際條件又無法開展的矛盾;教輔資料少而教材需要理解多的矛盾,等等。這些新教材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惑都讓每一個老師在實際教學中舉步維艱。因此,上述困惑必須解決,而解決的其中一個特別重要方法就是強化和改善集體備課。上述存在的問題,大部分是由客觀條件造成的,但大多數也是可以改善的。在以后數學組的集體備課中,我覺得首先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個人鉆研與集體討論的關系
集體備課,缺少了個人鉆研,也就沒有了集中討論的必要。如果僅僅聽中心發言人的說課,集體備課就會名存實亡。只有全組成員認真鉆研課標和教材,做到心中有數后,討論才可能做到各抒己見,百花齊放。所以,個人鉆研是前提,“功夫在詩外”。其實“鉆研”對我們數學老師來說并不困難,也就是做好自己的“作業”。
二、骨干領路與培養新教師的關系
集體備課的中心發言人一般挑選本組骨干,一方面能從內容上整體把握,另一方面也能讓組員信服。但從培養新教師的角度出發,也應適當給新老師壓壓擔子,讓新老師來當中心發言人,或采取“青藍結對”的方法,然后逐步放手,這樣可以一舉數得。
三、組長與組員的關系
備課組長往往處在“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如何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而不是一個人上竄下跳,吃力不討好。這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我想,只要組長明確集體備課是每一個老師的事情,也是每一個老師特別是新老師成長的機會。畢竟集體的智慧是可以形成優勢互補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年輕老師更應該爭取這樣的機會,借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那么,怎樣的集體備課才是成功有效的呢?我們數學老師又該如何進行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可以有和風細雨的述說,可以是全神貫注的傾聽,可以有短暫的沉思,也可以有面紅耳赤的爭論……要能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每位教師的聰明才智。我覺得主要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保證時間
備課組每周至少應活動一次,每次至少一個小時。
2.地點、人員要相對集中
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整個備課組的智慧,尤其是在我們組中核心教師的引領作用下,促進年輕教師的快速成長。
3.內容要豐富,除了以往的聽、說和評課外,應重點強調以下幾點:
(1)突出學期備課。要求每一個老師必須在新學期開始之前,系統地備好全學期的教材,以便能夠充分弄清楚新課標在新教材中的體現,安排好整個學期的教學計劃。
(2)突出課后備課。以往普遍的做法是注重單元備課和課時備課,各人上課之后便一放了之。其實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對所有教師而言都是第一次,即使是集體摸索出來的重難點或教法、學法等,也必須拿到課堂上去檢驗。這種到實踐中去檢驗的過程,本身就是理論的再提高、再完善。這就要求每個老師在上完該節課后立即進行課后的反思和總結,也就是進行課后備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課型、知識、學生學習狀況等有機結合,以便今后更完美的上好課。
(3)突出備學生。盡管以往也這樣做了,但面對新教材,過去那種蜻蜓點水的做法是遠遠不夠的。新教材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便是建立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比較牢固和系統的基礎之上的,時間跨度大,內容專題性強,理論要求比較高。所以,集體備課對備學生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師一定要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層次,基礎狀況,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細致地揣摩教材,重新組合教材結構,整合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與學生實際相結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4)突出教法和學法指導。新教材強調一種創新、一種探究,強調教學手段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學生學習的操作性,學習過程的參與性,等等。這些都和過去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教師在集體備課時對教法和學法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要超過對教學內容的研究。
(5)突出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我們的老師,大多是伴著老教材走過多年的人,過去教學的模式已在頭腦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要想適應新課改、新教材的要求,必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集體備課時一定要安排出一定的時間來學習新課程標準、新課程理念,接受新的教育教學思想,決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4.做法要進一步完善
集體備課中講究科學方法。備好一節課起碼要經過以下幾個環節:
(1)選定備課內容和該內容的主備人,定時間定地點,熟悉教材,提出問題。主備人要提前一周將自己負責的備課內容的初稿拿出來,其他本組老師同樣要仔細研讀本課內容,給予相關意見,主備人在初稿上進行修改形成復稿。
(2)復稿形成后,第一次由主備人進課堂,其他本組老師聽評,主備人寫好教后反思。
(3)匯集集體聽評意見。其他本年級老師修改完善,二進課堂,并寫好教后反思。
(4)達成共識,形成成果。個性化教案,這樣就盡量使每一節課都能完美地出現在學生面前。而至始至終,備課組長應承擔好組織、收集材料,并做好相關活動記錄的責任。
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和學生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斷提高,這也就勢必提高對集體備課的要求。我們就必須要做到在備前鉆研、備中交流、備后反思。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但集體的智慧永遠都是無窮的。希望我們的團隊精神能讓集體智慧得到充分的發揮,套用課標上的一句話說,就是希望不同的人在教學上有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