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教材初中思想品德中,對于學生參與活動后是否有所收獲,作了重點強調。側重考查學生的情感體驗,參與、探索、思考是開展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步驟,而只有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他們才能在活動的過程中自主體驗道德的沖擊。當前我們的課堂,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工作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地剖析問題,找出所在原因。教師要轉變教學思路、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初中生學習思想品德課時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思想品德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初中生;自主能力;習慣培養
新課程提倡自主的學習方式,學生只有經過自主學習,掌握知識,形成自己的觀點,產生疑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具有持久的內在動力。初中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自我意識和個性心理兩個方面。但是,這個時候的學習者穩定性不夠,體驗到的內心矛盾多,加之自制力比較差,自我意識容易向兩極發展。因此,在學生學習發展的進程中,應該在接受學習的基礎上,逐漸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養成了自主學習的習慣,為其以后的終身學習、不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我作為一名從教21年的一線思想品德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就如何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也進行了一些思考。
“自主學習”實質是一種學習的內在品質,“自主”是相對于“被動”、“機械”而言。“自主學習”是指較少地依賴別人的幫助而自己獨立進行有效地學習。“自主學習”實質是學習者眾多學習能力的綜合。它應當包括:自主學習的興趣與動機、自主學習的方法與途徑、自主學習的習慣、自主學習的能力等。
初中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可以更好地貫徹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素質教育要實現的是學習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生的道德思想、綜合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所注重的是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接受老師教育的同時,主動地學習,自我教育。所以,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夠讓德育教育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模式轉變成以探索學習為主,可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挖掘出學生更大的潛能。我在實踐教學中探索了一些自主學習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其具體措施如下。
一、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循序漸進
1.打符號
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首先得養成打符號的習慣。重點語句(觀點)在下打波浪線;重點字詞(概念)在下打圓圈或將其用彩色記號筆劃起來;難點、疑點在下打單橫線,并加“?”,在幾個要點回答一個問題時,打要點序號,如①②③……
2.做眉批
在打符號的前提下,提倡用簡明語句在問題旁邊批上教師要求補充的內容或學生自己學習心得。
3.搞摘錄
是做筆記的較高階段,分摘要和摘錄。把思想品德的知識,以“問題——答案”的形式摘錄在筆記中,方便攜帶復習背記。同時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
4.寫心得
我認為是做讀書筆記的最高階段,難度較大。有對每節課學了些什么的整理,有平時作業成功和錯誤的小結,有典型題的歸類等,長短根據所學課題和框題及與《學業水平考試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的聯系(這方面有教師給以提供歷年考試的情況后,在進行書寫心得)。
二、教授自讀教材的方式——學會泛讀、精讀、速讀
1.泛讀
東晉·陶潛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說法,意即要愛好讀書,廣泛的學習,不要咬文嚼字,不懂的暫時放下,讀多了,日后自然會明了。泛讀,即廣泛的讀,又泛泛的讀,比如說我們要求學生經常要瀏覽一份報紙,先讀文章標題即可,泛泛了解一下一張報紙有哪些內容,再后就涉及初中學生應了解的時政進行細讀。再如,現行的人教版九年級教材,第二三單元的理論性較強,有些知識,如生產力、生產關系等在九年級不要求細細學習掌握,學生學習知識時先讓學生泛泛地讀,對類似“什么是生產力?什么是生產關系?”等的問題就要跳過,不要追根究底。
2.精讀
宋·朱熹說:“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币馑际钦f,讀書的方法,就是要專心,反復探究體會,才有好效果。
3.速讀
短時間讀完某些指定內容的訓練,在教學新課知識時,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編排往往都是:單元→課→框的形式出現的。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必須讓學生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設計方式,快速讀教材,在教師的點撥下,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教材的初學(初學可以在課外,也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把握有多少知識點,哪些知識點學生在初學中已經弄懂,哪些知識點還不清楚還需要進一步學習。
4.讀的同時,養成質疑的好習慣
宋·張載說:“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大意是善于發現疑難,便是進步,發現了疑難,務須勤于質疑,乃至“不恥下問”。問老師、同學,上網查閱,拓展學習手段,豐富學習方式。
三、強調課前預習
(1)開學初,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讀教材一遍,并一一提出各單元、各課、各框的授課建議。這就自然督促了學生以學習主人翁的精神,預先認真自學一遍,站在自己和同學的立場,提出哪些可不需老師詳講,哪些老師只需指導點撥,哪些可不講,學生一看就懂。
(2)授課之前,每講一個框題,都要強調學生預習,每上一節課,都要檢查預習效果。(在這方面,可通過“課前測評”的方式,采用口頭提問或書面做題的形式完成,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對新舊知識起到“搭橋”的作用)
四、開展有益活動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在強調學以致用時,曾風趣地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行是知之始,不行便不知?!睘榱苏T導,促使學生搞好自學,就需要開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動。
新課改目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并強調學習的終極目標是學生學會學習。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引領者。
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方面做到了:①多角度思考的習慣;②質疑問難的習慣;③手腦結合、注重實踐的習慣;④分工合作的習慣;⑤廣泛吸取多方面信息的習慣;⑥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習慣。
在培養策略方面做到了:①正面鼓勵;②實踐引導;③強化練習;④分層實施。
作為教師,我已經意識到了學生在學習上依賴性強、學習效率低下、厭學情緒明顯這一危害,并試圖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