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生與城市小學生相比,無論是在文化基礎方面還是在社會見識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的小學生在文化比較豐富的城市里,他們可以經常看到新生事物,見識面廣,而農村小學生生活在偏僻的農村里,他們每天面對的是田野、高山、河流、見識面很窄。所以,當好教師難,當好農村小學教師更難。我在農村小學任教幾年了,憑著幾年的農村小學教學經驗,我覺得,要真正當好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一定要有“五心”
(一)恒心
人貴有恒,做一個農村小學教師尤其如此。在學生心中,一個好老師應該威嚴而又和藹的,如果坐牢似的對學生時緊時松,學生也會時好時壞,時間久了,就不好管理了。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們都忙于干農活,沒時間顧及他們的學習,大都是靠老師管理的。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良好好習慣都來自于老師長期的鼓勵、引導,來自老師持之以恒的培訓、訓練。
(二)匠心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就像沒一件藝術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也因人而已,這一方面我一直堅持做兩件事:(1)寫教學反思,總結這一周上課情況,哪里好值得繼續采用,哪里不太適合,需要改進。(2)研究孩子的弱項,對癥下藥。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孩子來我們這里學習就是為了學好知識,所以我們要負責任地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發揮一對一家教的最大優勢——個性化。
(三)用心
什么事,只有用心了,才能做好。在課堂上我堅持做到:講課有張有弛。因為我們每次課的時間比較長,而且農村小學教具比較簡單,我們不能讓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我們知道每個人注意力最多就二十分鐘左右。所以我把課堂化作一個個小的沖鋒,讓學生不會覺得枯燥,
(四)愛心
教師要愛崗敬業,要愛學生。農村孩子特別純真,教師要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愛護,把學生當做朋友一樣溝通交往。這樣學生才會跟你更貼心、更信任你聽你的話。
二、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全才的教師
我國進行課教改已經幾年了。這是一場深刻的教學革命。我在語文教學方面我體會較深。新教材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著眼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現代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漢語性一體具有很強的可朔性。新教材顯示的這些特點。所以,作為一名農村教師,除了有精深的專業知識,明確的教學目標和高度的責任感之外,還應具備以下素質:
(一)搜尋信息,博覽群書
農村相對城市而言,信息比較閉塞。教師必須注重搜尋信息、博覽群書,講課時滲透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學生在給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質疑有一個豐富完美的解答,這樣學生就會學的滿足滿意。同時還要注意課文閱讀教材的廣泛性,使教材承載著大量的社會、人文、歷史及自然科學知識,學生在學習使用語言的同時,還將接觸到許多注入天文地理、文化藝術、古今中外的背景知識和未知領域。若老師孤陋寡聞知識面窄,在教學中就會捉襟見肘,被動應付,就不能應付自如,舉一反三。
(二)左右逢源,多才多藝
就語文課而言,它重實踐運用,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得明白,說得清楚,看得透徹,寫得生動,思想正確,新教材注重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樂于探究。
(三)多動腦筋,勇于創新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運動,參加社會活動是檢驗和鞏固課文知識的最佳方法,時課堂教學的延續。多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走向社會,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到學習的實際價值。
三、要當好農村小學教師,要善于發揮農村優勢,拓展農村小學課程資源
在課程資源的平臺上,鄉村學校在條件性課程資源方面處于弱勢,但在素材性課程資源自己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們鄉村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特有的課程資源,彌補村教學資源的不足,縮小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
(一)充分利用學校課程資源
每所學校的課程資源都是豐富的。那么,教師怎樣開發學校課程資源,是學校變成不只是學生讀書的地方,而且是學生的生活地方呢?
1.廣開思路,開發有限設施的多種功能。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課程資源觀,根據各地和各學校的實際,廣開思路,靈活多樣,創造性的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開發有限的多種功能。以語文課程與科技活動課程為列,在科技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科技作品的多種功能。
2.激發熱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孩子們豐富的想象,獨特的思維,獨到的見解,已獲驗證的成功學習方式,自己的游戲等都有可能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契機。
(二)合理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事物的存在同發展必然同其所在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同樣。學生的發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抓住生活的點點滴滴,眼里有資源,心里有教育,課程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在使用學校資源的同時,還要發現、利用家庭課程資源。
(三)積極開掘社會課程資源
社會課程資源對學生的發展具有獨特價值,與傳統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它以其具體形象,生動活潑和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學生各種感觀參與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愉悅中增長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這是傳統的教科書無法替代的。
1.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新課程的增長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鼓起熱情,給予關注,給學生做現場引領,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讓學生實實在在去做,以實踐代替想象。
2.開發利用農情農俗,培養學生愛想情感。作為農村小學,應當讓學生了解并熟悉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熱愛農民、關心農業、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每個地方的農業發展狀況各不相同,這就給學生提供了了一個廣闊的報道空間。教師可組織學生拍攝富有“農情”的照片,撰寫關于“農情”的報道。在深入農村生活、具有切身體驗的基礎上的作品,顯示出十足的“農情味”,從中也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經濟,文化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3.積累運用農諺農語,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新課程強調語言積累,積累語言的途徑、渠道很多,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諺語。歇后語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四)努力開啟自然課程資源
《課標》中指出:“各地都蘊藏著自然、社會、文人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因此教師要增強資源開發利用的意識,讓課程開發領域“寬”起來,地域優勢資源“熱”起來,活性的課程生長點“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