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
一、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度追求教學進
有的教師在導入新課內容時對相關的概念、定義、定理、性質等尚未展開深入的分析、討論、探究,就忙于轉入例題教學,對解題講得津津有味,對知識的產生、發展則輕描談寫,一帶而過,顯得空洞枯燥,教師只要求學生記住結論會用定理就行了,怕耽誤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怕練習時間不夠。這樣的教學不能體現數學課程的發展性,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也就不能肯定說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一些關鍵的地方一帶而過,沒有在應深入思考的地方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與思維空間。如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時,教師在推導公式后急于讓學生套公式解方程,對公式推導過程中很重要的地方,配方法和兩邊開平方時的分類討論思想,未能進行認真分析、引導、滲透,這顯然是只注重結論的不當做法,而學生也普遍是機械模仿。
2.過度追求情境教學
有的教師在課堂上一味追求新穎化、情境化,使每堂課都必須有情境,但一堂課下來,學生不明白到底學了些什么數學內容。如在人教版函數圖象的教學中,以水位變化導入新課,教師從植樹造林、保護環境,花了很多時間進行了情感教育,在分析水位變化與時間的對應關系上,因時間的關系而草草結束,在反饋練習中,學生普遍找不到兩個變量之間的變化規律。筆者認為不應該讓“情感教育”、“現實情境”喧賓奪主成為本節課的主角,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思想忽略了。有些數學教學內容較難創設情境,教師“苦思冥想”創設的情境卻沒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3.課堂提問方式單一
追求活躍的課堂氣氛,學生回答得整齊響亮,但仔細分析一下所提的問題,以記憶性問題居多,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問題出現的頻率很多,學生對這種提問往往不加思考即可回答。還有的課堂對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或具有一定思維空間的問題卻老是提問某幾個同學,為的是不冷場。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的評價不能多元化,多是“對”或“錯”或“你很棒”,讓人感覺很乏味。
4.教學方法單一
有的教師的“教”,是照本宣科,教師只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按照自己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方案去展開教學活動,每當學生的思路與教案不吻合時,教師往往會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思路“拽”回來。教師期望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整個教學過程就像上緊了發條的鐘表一樣,什么時間講授,什么時間提問,給學生多少時間回答問題等都設計得“絲絲入扣”。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
5.學生學法單一
學生學習方法單一、被動,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體現個體性,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經常處于一種緊張甚至對立的狀態,課堂上很少看見人際間的交流、觀點的交鋒和智慧的碰撞,學生的學習始終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意見,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封閉。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教學關系就是: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
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
1.增進師生交流,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實現師生互動、雙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當地進行課堂提問。一個好的問題猶如一條紐帶,會將師生間的認識和感情緊密聯系起來,架起師生雙向交流的橋梁,而且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課堂上教與學的和諧發展。
2.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如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磁石般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激發起學習的興趣,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呢?實踐證明: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往往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高度集中的狀態。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的提問,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能打破學生腦海里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甚至波瀾迭起。
3.開闊學生思路,啟迪學生思維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亞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積極思維,是研究問題的內部動力,是學好數學的先決條件。如在導入新課時,做到短而精、新,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為本節知識的教學作鋪墊為目的,力求避免課堂引入喧賓奪主,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要有利于本節的教學,要體現時代氣息,對不易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不必苦思冥想而牽強附會去創設情境,索性開門見山,直入課題。
4.適當安排測試,合理布置作業
考試題目的設計一定要以雙基為主,注重應用,綜合性與靈活性要考查,但比例要恰當,要注意學生實際,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要立足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努力學好數學知識為目的。在作業的要求上,確實體現、關注、承認學生的差異性。凡給學生留的作業,教師一定要先做,在此基礎上區分層次,根據學生的實際,分層要求,確實使不同的學生達到不同的要求,逐步縮小其層次間的差距,最終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
5.實施有效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的學習形式,即接受式和發現式,這兩種學習形式在一堂課中常常是交替使用,相輔相成。學生在接受中有發現,在發現中有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該講的地方要善加引導,講清講精,不能為少講而不講,要從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運用兩種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引起學生多角度的心理興奮,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