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接受知識的場所。而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教師應該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提高課堂的生命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點不僅是教給學生一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熱愛數學、喜歡數學、用邏輯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熱愛思考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下面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煥發生命力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角色應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導者,轉變為課題研究者和課程開發者。新課程指出: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教師每一個賞識的目光,每一句鼓勵的言語,都是師生情感溝通的催化劑,將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我們課堂教學應提供給學生認識沖突的機會,善于引導學生獲得知識,使學生體驗主動獲得知識的樂趣。
二、營造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參與數學
心理快樂能使人處于積極向上的狀態,對一切充滿希望、充滿信心、充滿創造力。課堂上,學生要尊重老師,老師要愛護學生,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首先,教師要保持一個好心情,面帶微笑地進課堂,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們說話。教師要經常在每節課的課前問孩子們:你們準備好了嗎?可以開始了嗎?在課將結束的時候問學生們:這節課,你快樂嗎?然后根據學生是否快樂來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其次,教師要充分利用兒歌、故事、謎語、幽默的語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數學活動,快樂地參與數學活動。這種“民主、快樂”的教學氛圍,激發了他們參與的熱情,煥發了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
三、實施生成教學,演繹靈動課堂
理想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課堂的精彩源于充滿活力的精彩生成。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預案,為課堂預留生成的空間。通過創設情境,師生互動,圍繞學生的思路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參與問題解決,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
如在簡單計算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教學樓前有1個花壇,每排擺放29盆花,擺了31排,一共有多少盆花?”
生1:列豎式計算。
生2:29×31=29×30+29=899
生3:29×31=30×31-31=899
正當教師要總結方法時,一個學生發言打破了預設的“圓滿”結局:“每排擺放29盆花,擺了31排。改成擺30排,就多29盆;這30排每排擺30盆,就差30盆。即30×30+29-30=899(盆)。”
教者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讓學生討論、推敲這位同學的說法。學生在爭議后一致認同他的解法。教師在稱贊這位學生“機靈”的同時,提出問題“28×32”、“17×23”……學生很快從中找到了簡便計算的方法。
教者不滿足于預設的教學設計,善于抓住課堂的生成性資源,讓學生在提問、演繹、質疑的過程中,養成了探索鉆研的習慣,激發了他們的潛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把課堂融進生活,讓數學課堂因“靈動”而精彩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這對于以具體形象為主、生活經驗匱乏的小學生來說,難以達到透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把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學生看得見、摸得到、聽得到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理解感念,使知識、技能同步發展,相得益彰。在教學“米、千克的認識”時,我就讓學生們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學校里的任何東西,大家都興致勃勃地忙開了,有的去量講臺、課桌、黑板的長和寬,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壇,還有的小朋友去量籃球場。下課回到家后,學生還在家里繼續量。另外,為了加深學生對1千克的感性認識,我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跟家長一起去菜場買菜,通過買菜,切實感受物體的重量。學生回校后匯報了他們的經歷,并說出了由于單個東西的大小不同,所以1千克物品的個數也不相同的體驗。如:1千克雞蛋大約有10只,而1只鴨卻有2千克等。再做練習時,所有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因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們頭腦中已經形成,并且相當牢固。無怪乎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生物之謎,日用之繁,數學無處不在。”
學生是鮮活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使課堂處處閃耀著靈動的火花,快樂的情趣和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