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課改幾年來,小學的數學教材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了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的聯系,越來越能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啟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也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這就對我們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樣的數學教學,才能讓我們的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才能讓我們的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呢?
一、充分地利用好數學教材
新課程提倡生活情景化,各版本的教材也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如人教版數學教材,在四年級一開始就是“冰雪天地”情景圖,強調了數學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聯系;沒有哪一冊書的哪一章節不是從生活情境中去學習新的知識的,這充分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特征。教學情景圖的作用體現在數學知識生活化,創設了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到在課堂上學習數學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不知不覺中由內在興奮轉化為外在興奮,將參與欲望外化為參與教學活動的行為。教師要充分地利用好數學教材,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二、因地制宜,適當改變
教材雖提供了情景圖作為每節內容的背景,但也帶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區域、認知限制以及學校具體教育資源的差異使得情景圖內容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時,就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本班實際情況和學生認知水平對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作適當的調整,使之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人教版教材中“冰雪天地”這個內容引入同級運算作為背景,由于南方學生見到大雪的情形很少,有些孩子根本沒見過,所以,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加以改變,用到城市附近的一個公園游玩作為情景引入,更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又如,在學習折線統計圖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大膽地運用本地的氣溫變化圖,而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北京某天的氣溫變化圖。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加強知識與實際聯系,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及目標,結合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基礎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例如,簡便運算是小學計算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和靈活應用的一個問題,教師可采用學生表演、情景再現的方法,把抽象數學問題讓學生迅速地理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注意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如學習“平移”時,可放手讓學生利用手邊的東西進行操作、觀察、探索,進行小組交流,從而總結出平移的特征,教師則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快樂的、有積極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得新知,享受到自主探索和個性發現帶來的樂趣。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其作用也各有千秋,教師應合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之從生活化入手,開闊知識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學生初學“對稱圖形”時,往往難于理解,教師要在黑板上畫圖也要費很多時間,教師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來組織教學活動,利用多媒體播放生活中的一些美麗的軸對稱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還可用多媒體畫圖,使教學過程更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解決生活問題,感受數學魅力
數學源于生活,學好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而習題的解決過程就能充分體現這一點。學生通常不明白所學的數學知識有什么用,覺得很抽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在習題講評中聯系實際,把抽象的數學知識放在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把所學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例如:教學“平移”一節時,當時正是迎國慶的時候,教師可以這個背景來編題,為迎接國慶的到來,我市的夜景裝扮得格外漂亮,街上的彩燈按照5盞紅燈、4盞黃燈、3盞藍燈,然后又是5盞紅燈、4盞黃燈、3盞藍燈,…按照這樣排下去,問第2008盞燈是什么顏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數學學習的源頭是生活,活水是生活,它來源于生活,最終回歸生活之中。實施“數學生活化”教育,就是為了讓數學更富有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讓數學學習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輕松有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服務于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出這一點,這也對廣大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發掘現代生活實際的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知識,應用于課堂甚至于更廣闊的數學學習中,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更具有生命力,成為學生舒展靈性的空間,真正架起生活與數學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