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存在的問題
普及義務教育的重點在農村,所以要推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雖然我國近年來為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做出了各種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必須看到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它們制約著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影響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平穩發展。
1.辦學條件不平衡,農村義務教育環境差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教育經費嚴重不足,使得農村的教育環境與城市相差極大。
(1)功能教室不全。學校功能教室普遍不全,特別是音樂、衛生、實驗等活動室缺乏,導致部分課程不能開設。
(2)教育設施設備不達標。除少數中心鄉鎮學校外,不少農村學校教學設施設備短缺、陳舊,音體美、圖書、衛生保健等器材普遍不達標,邊遠地區學校顯得更少,不少學校沒有像樣的操場。很多學校教師上課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講到底”的狀況。
學校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教室,無法開設信息技術課;學校沒有圖書館,不能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課外閱讀和學習資料。
由于信息的閉塞,學校的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學校管理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還處于傳統階段。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沒有工作動力,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在這里成長起來的學生,在許多方面都不及城市學生,使得農村學生在起點上就輸給了城市學生,造成了教育的不均衡發展。
2.師資力量不平衡,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
(1)農村的辦學條件差,工資待遇低,教師的逆向流動加大了學校差異。農村的一些優秀教師想方設法涌入到城市學校,因為那里有良好的教學環境,工資待遇高,而且擁有能夠促進專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導致縣城學校高學歷教師、優秀教師高度集中,形成明顯的師資優勢。加之農村學校,一部分教師是由原來的民辦教師轉正而來,水平較低,且年齡普遍偏大,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勢必造成了農村學校師資薄弱。
(2)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在編人員分布不合理。農村學校的英語、藝體、音樂、生物等科目教師短缺,兼職現象較為普遍,而城區不少學校有些學科教師富余。
(3)城鄉教師分配不合理。城區教師擁有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豐富快捷的信息資源和進修提高的機會,而很多農村學校,教師隊伍年齡結構偏大、教育理念陳舊、學科結構不齊、整體素質偏低,而且由于缺教師,有的教師成了全職教師,什么科目都教,教育的質量可想而知。
3.教育經費不平衡,阻礙了義務教育的發展
雖然我國對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長,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且大多數資金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學校,到了農村學校則所剩無幾了。國家實行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體制也使得農村學校的教育經費較城市學校要少得多。農村學校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體制改革的實施,資金的來源呈現單一化,加之本身辦學基礎差、底子薄、成本高,學校設施設備無法維修和更換,教師進修學習、學生業余訓練以及各種活動的開展難以保障,學校運轉十分困難。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對策思考
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素質教育,必須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摸索的過程,也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全社會的公共活動,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
1.提高政府的責任意識,加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關鍵在于政府,在于通過制定包括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以及與此相聯系的教育制度,來體現和發揮政府應有的職能。政府的投入責任要有明確規定,促成政府加大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或采取間接投入行為和相對優惠措施。要使教育制度向農村傾斜,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保證其能夠穩定正常的發展。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落后,農民收入較低,使得農村中小學生獲得義務教育的機會不平等,而且獲得義務教育的服務質量也不公平。學生們享受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教育質量。所以要把農村義務教育單列出來,給予特別的關注和扶持,幫助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各方面的差距。
2.建立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制度,提高農村學校的師資水平
教育質量取決于師資水平,那么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提高其師資水平。我們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農村教師隊伍,要實行城鄉教師雙向交流制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出臺政策措施,嚴禁學校超編調入教師,嚴禁教師長期在編不在崗。必須結合當地的師資水平,以當地教師為主體。
(1)要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農村教師和城市教師要有同等的待遇,制定一系列促進農村教師發展的政策和特殊待遇政策;為農村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調動農村教師的工作及學習的積極性。
(2)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條件,創造機會。由于農村的辦學條件有限,發展機會少,不利于教師的發展。學校和教育部門要制定農村中小教師素質提高的培訓規劃和實施方案,對其分批培訓。要有計劃的請專家到學校來講學和指導。還可以組織教師到城市中小學去學習觀摩,聽課學習,城市中小學的骨干教師也要定期到農村中小學開展送課活動,幫助農村中小學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提高其教育教學能力。
(3)農村中小學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對教師的各項工作進行考核和評估,形成合理的獎懲制度。規范和引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以此激勵和保持學校教育工作的生機與活力,促進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
3.改革招生制度,實現生源均衡化
落實中小學招生就近入學制度。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給各學校之間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堅決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規定和要求,嚴格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按戶口所在地或住房所在地就近入學的制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徹底改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傾向,逐步改革招生制度,從源頭上遏制“擇校熱”傾向。進一步推進學制改革。嚴禁公辦學校舉辦 “校中校”、“校中班”和以改制為名的亂收費。在農村地區,要繼續建好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確保義務教育階段的完整性,為實現學校之間生源質量的均衡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