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門越來越真切地感到,創設讓學生動起來的課堂,是提高課堂效果的關鍵所在。這要求我們在進行新教材的教學中,努力建構既具有教育性、創造性、實踐性,生活性,又具有趣味性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在快樂中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歸納出如下幾種做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注重情景創設,調動學生激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常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情景的創設有多種方法:設問、講故事、圖片資料展示等。例如,學習“人的性別決定”時,師設問:“想不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秘?”學生答:“想。”從而調動學生激情;如學習“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時,通過“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類俗語的引入,讓學生感受食物對人類的重要性;學習“自然選擇”時,以講樺尺蠖體色變化的故事引入;在學習“無償獻血”時展示教師自己的一本《獻血證》引入,學習“拒絕毒品”時展示一些毒品危害造成圖片讓學生討論交流引入課堂,等等。通過教師富于激情的導入,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一定會動起來的。
二、注重教學活動設計,啟迪學生智慧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其出發點應是能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積極主動地學習,生動活潑地探索,積極熱情地交流。我國義務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便是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倡導探究性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學習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方式的改革必須實現三大轉變:其一,教學內容從過去的以教材為中心的單一書本知識轉變為以教材為軸線,以活動為紐帶,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多元化的教學內容;其二,教學方法從以知識量為目標,講授為基本方法的填鴨式教學,轉變為以能力為目標、以活動為基本方法,集中表現為“做中學”的開放式教學;其三,教師的角色也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實現上述三個轉變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將“活動”引入課堂,讓學生真正動起來。
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許多生物學科課堂教學活動,經過反復實踐,筆者認為,設計活動應圍繞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展開,有了興趣,便有了興奮點,便有了探究的熱情。能夠引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
1.做游戲
人們對喜歡的東西學得最快。學生對于游戲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學與樂是不可分離的。”游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學生快樂學習、快樂發展。教學中常采用拼圖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如學習生物的“進化樹”時做拼圖游戲;如學習人體消化和呼吸系統、生物的類群等時分角色扮演,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欲望,充分調動每位學生積極性,個個動起來。
2.開辯論會
如學習關注“生物技術,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園”時,分正反方辯論,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積極觀察、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從、敢于科學探究的精神。
3.做探究實驗
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種子結構和成分的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探究……如在探究魚鰭作用、觀察魚呼吸時,沒有完全照搬教材,在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根據實際作了相應改變。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極大的自由空間,教師只適當介紹實驗內容、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并提出紀律要求,然后讓學生根據所給材料自己設計方案、自己開展實驗。
通過上述各類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掌握,運用所學知識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智慧,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僅僅學到知識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到“帶得走”的東西——智慧。
三、注意教學誤區防范,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組織活動中,學生情緒激昂,教師如組織不當,容易出現為了活動而活動,忽視學習目標、思維內化活動。教學中,教師務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努力做到形、神相結合,形散而神不散。師生需要默契,老師更需要有較強組織能力。同時生物課堂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老師應該具備淵博的知識和不斷進取的精神。對于新課程,教師普遍缺乏相關的教學經驗和資料,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會遇到很大困難。這一切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不怕麻煩,盡可能廣泛地搜集資料,完善設計;同時,在教學中及時發現問題,靈活對待,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為原則;另外,在教學后,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自我教學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無定法,只要我們在探索中不斷前行,中學生物課堂必能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愛的,有助于學生成長,有利于教師發展,有益于智慧生成的快樂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