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會激發人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中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對未知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的特點著手,創設遞進探究環境,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探究物理現象的興趣,提高物理教學的效果。
一、學生的學習興趣源于教師對情景創設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有有計劃,有目的地將知識融入到創設的特定情境中,通過設定一些與知識相關連的富有層次性,引導性的問題,讓學生融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動量一節時,教師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人摔在水泥地上很容易受傷,而摔在沙灘上不易受傷,這是為什么呢?一片羽毛掉在頭上,人們不以為然,而一塊石頭從高處落下時,就會砸得你頭破血流,這又是為什么呢?又如,在學習“變阻器”之前,教師問學生為什么調節電視機上的某個旋鈕時,熒光屏的畫面會變明變暗、喇叭的聲音會變大變小?這些現象學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釋卻有一定困難。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地建立教學情境,不僅能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探究方向和探究目標,提升學生探究學習的動力。
二、以生活中的趣味現象為契機 著眼于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源于生活,很多生活中的趣味現象運用物理知識都可以得到完美的詮釋。教師要以生活中的趣味現象為契機,著眼于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慣性概念后,教師可做這樣一個實驗,拿一只筆套豎立在講臺邊緣的紙條上,然后問:誰能拿出筆蓋下面的紙條又使筆蓋不倒呢?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紙條的一端,并迅速抽出紙條,這樣能使學生親自動手探究現象,引導學生的求知欲,并同時形成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現象的習慣,認識到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引導學習興趣。再如,結合彈性形變規律的教學,可借助表面沾水的籃球完成這樣一個實驗:將表面沾水的籃球用大小不同的力壓在水平地面上,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大小不同的痕跡。此實驗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探究彈性形變和彈力大小規律的興趣。
三、設計層次明晰,階段性目標明確的教學過程,致力于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時,教師本身以飽滿的熱情、強烈的求知欲、熱愛物理學科的情趣,帶領學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奧秘,就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巨大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對知識的探究過程層次明晰的展現在學生面前,由淺入深,不斷搭建準確并具有啟發性的階梯。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究、不斷的認識過程中受到鼓舞、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不斷強化學習的興趣。在此過程中還應注意廣泛收集物理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實驗法、談話法、調查法、文獻法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進行自主式、研究性學習,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先進的教學媒體,走進了課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投影儀、計算機等先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效果的優化。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最好的老師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自己學會的知識,老師只是一個指點方向的路標,創設一個好的情景,選擇一個恰當的生活片段作為契機,建立一個遞進層次階梯,讓學生興趣高昂,熱情洋溢地在探究的道路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