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呼喚教師由經驗型轉向研究型
(二)教師專業化發展要求教師具有真正的科學研究能力
(三)校本小課題研究是實現中小學組織變革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校本小課題研究的研究現狀、本研究的創新點與研究價值
(一)本研究的創新點
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調查開封市普通高中一線教師的校本小課題研究的真實情況,能否通過校本小課題研究解決課堂教學實踐問題,促使教師成為真正的研究者。二是希望本課題研究使教師校本小課題的研究平臺更加合理化,給教師提供合理的研究空間,讓教師有效地開展小課題研究,進而提高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實效性。三是希望通過本課題研究,探索出多樣化的小課題研究操作策略,使小課題研究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優化策略的研究價值
1.開展本研究能為深化教師小課題研究給予借鑒。
2.開展本課題研究,是促進學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3.開展本研究能促進校本教研策略不斷完善。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當前,學習型組織理論已成為我國中小學校校本小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一個校本小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就是一個組織。學習型組織理論由美國麻省理論學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提出。彼得·圣吉教授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這五項學習型組織的技能稱為“五項修煉”。
第一,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在組織成員中具有大家所共有的可望且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和發展前景。一個校本小課題的所有參與者就是一個學習組織,該組織要將課題組成員的個人真心愿景整合為組織的共同愿景,借助共同愿景把課題組成員凝聚在一起,讓每個成員都為組織的發展做出貢獻;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人們思維的方法、習慣、風格等心理素質的反映。“每個人的心智模式在內心都是根深蒂固,它影響人們如何了解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動”。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把局部的、一維的、靜態的心智模式向注重整體、多維和動態思考的心智模式轉變,使組織成員不僅能有效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能以開放的心態接受別人的觀點;第三,自我超越。它是指“學習不斷厘清并加深個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并客觀地觀察現實”。即每個成員都要明白自己的現狀和愿景的差距,然后主動縮小差距,實現愿景,如此反復最終實現共同愿景。作為組織,要不斷的創造條件,使每個組織成員為自己和組織的最高愿景而不斷超越自我;第四,團體學習。彼得·圣吉認為:“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不是個人。當團體真正在學習時,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而且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要快得多”。所以這就要求組織成員克服自私、自卑的心理,學會如何相互學習和合作,形成共同的思維;第五,系統思考。它是“一種分析綜合系統內外反饋信息、非線性特征和實質影響整體動態思考方法”,是學習型組織的靈魂。組織成員要學會縱觀全局,形成系統思維模式。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校本小課題研究作為校本教科研的三大內容(校本培訓、校本課題、校本課程)之一,不但可以促進學校辦學質量的整體提升,也能夠有效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這已經是不同類別學校管理者和教育科研工作者的一致觀點。對于開展校本小課題研究怎樣才能更有效,怎樣才能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習慣內容,怎樣才能更切合學校實情、學生學情;學校怎樣引導才能更有可操作性、更好地發揮激勵導向作用;總之校本小課題研究的深化精細化是本課題研究發展的一大趨勢。
(二)研究型老師
研究型教師因具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而不同于教育科學理論研究者;因具有強烈的反思研究意識而區別于有經驗的老教師,它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高級階段。對研究型教師的概念大致分成實踐操作、對比研究型和學術型三種類型。如施莉認為,“研究型教師是指在教學領域中,具有豐富的和組織化了的專門知識,能高效率地解決教育中的各種問題,富有職業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創造力的教師”。筆者認為研究型教師就是具有強烈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富有職業的敏銳性,能自覺運用教育理論,對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反思和探究,不斷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
(一)統計結果
1.參與需求
調查數據顯示,39.8%的教師參與校本小課題研究是為了考核優秀或晉升職稱,僅13.8%的是為了提高自身專業素質,7.5%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成績。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期望依次是更有效地教學(48.9%)、成為研究型教師(24.6%)、成為學科帶頭人(8.6%)、為職務或職稱提升8.2%)、成為名師或專家(4.1%)。這反映出教師改進教學、專業發展的意識較為強烈。教師需要彌補的專業知識主要是教育科研知識、教育心理學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主要是教育科研能力、專業寫作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力。調查發現,影響教師參與校本小課題研究積極性的根本因素是多元的,主要是繁重的工作(29.6%)、專業引領乏力(24.8%)、專業發展內動力不足和組織策略或方式不合理。
2.組織需求
從校本小課題研究的成效來看,教師自我反思意識明顯增強。約60%的教師對課堂教學(或教育實踐)活動能夠進行較多的反思。就專業引領來看,他們最希望得到專業引領的來源是教育科研、教研人員。這說明,教師與教研、科研人員的合作還有一定的距離,科研、教研人員的專業引領能力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可。
(二)優化策略研究
(1)開展多種多樣的教科研科普活動,創建良好的科學研究氛圍;
(2)組建課題研究專業引領團隊;
(3)組建教師學習發展共同體;
(4)明確學校科研和教研的區別與聯系,創建“教科研一體化”模式。
六、課題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下一步的打算
在本課題的研究中,由于高中教師任務重,壓力大,往往對問卷調查部分的態度不夠重視,調查結果也許不能百分之百符合現實,但可信度仍然很高。這就需要各級領導想盡更多方法策略,充分調動教師課題研究的積極性,有效激勵和引領教師利用教學實踐的自身優勢,投身教育科研,對教育教學理論能夠有所補充和完善,同時能以教育理論為指導在更高的角度進行俯視課堂教學,多角度觀察、反思,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