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與傳統的語文教學相比,新的語文課堂教學最大的特點是為師生開辟了自由馳騁的廣闊空間。大部分教師已率先運用“以學生為本、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大膽地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新課改在我區實施四年來,我通過四年的課堂教學實踐,認為:若在課堂上貫徹“激發,引導,培養,實踐”理念,以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為途徑,堅持在語文教學中立足課內、關注課外,對于培養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的主體精神,提高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
一、在常規教育中求突破,創建生字教學、閱讀教學的新模式
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傳統的識字教學方法是教師逐字講解構字方法,接著組詞,讓學生認讀并抄寫生字。這種簡單重復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進行了“雙主”教學模式的探索。所謂“雙主”,就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個模式可用“讀、看、記、寫、找、說”6個字來概括。
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互讀,糾正錯誤發音。
看、記:觀察字形,分析生字結構,識記字形。經過實踐,學生總結了很多記字方法。例如,“姐妹字”,換偏旁記;復雜的字,拆開記;容易錯的字,抓特點記;會意字,展開想象記;特殊字形的字,編兒歌記……
寫:進行拼寫和漢字書寫練習。
找:找發現、找朋友(組詞)。
說:說自己識字中的獨特見解,用一個或幾個字說句子。
實踐證明,“自主學習”的生字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轉變觀念,倡導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當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有的教師因理解偏差,使得課堂教學陷入誤區:生怕落入“傳統”的窠臼,片面重視學生的自主性,而淡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熱鬧的討論場面多了,朗朗的讀書聲卻稀了;討論中的偽問題多了,互動討論變成了亂動;扎實的基礎訓練少了,探究延伸的范圍卻廣了。這是廣大教師普遍關注而又感到困惑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正確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培養目標,應該把學習方式的轉變定位為: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當探究。
1.充分自主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是自主建構和個性化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糾正傳統語文教學中“統得過死,牽得過多”的傾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2.有效合作
當出現新知識時,大家都期盼解決,但是靠一個人的能力無法解決或大家的意見不一致時,就要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了。在活動之前,教師要有意識地強調交流與傾聽的方法,培養學生健康的交際心態;還要明確告訴學生合作學習的內容、目的及活動方式的展開,才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3.適當探究
與接受學習相比,探究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
三、立足課堂,注重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
語文綜合素質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中,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可以分三步進行:第一步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是以聽說能力為核心,包括交往能力在內的一種綜合能力,這種能力是現代公民必備的。小學生在入學之前已具有初步的聽說能力,因此,在一二年級,除了進行識字、寫字、閱讀、寫話等教學外,還要加強口語交際教學,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第二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新世紀世界范圍內的挑戰,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日益顯得重要。創新意識是發現問題、標新立異的心理活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保護、尊重學生的好奇心,為學生創造有利于發展的環境,還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發展其創造才能。
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不僅應在課堂模式等外在形式上符合課改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應真正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