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何謂歷史核心素養?歷史素養是人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體現出的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品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5大方面。
1.時空觀念。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
2.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
3.歷史理解。是指將對史事的簡單記憶和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
4.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
5.歷史價值觀。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
二、彰顯歷史學科特征,涵養學生核心素養
從葉教授的解釋,我們不難看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如下基本特征:求真、求證、求智、立德。“求真”指的是對歷史的探究是以不斷接近歷史的真實為目的;“求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進而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的態度與方法;“求智”是指通過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求真、證實活動,求得智慧,以史為訓,以史為范。“立德”是指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文化傳統、情感認同、價值取向,提供了歷史的經驗、人生的哲理和人類的共同追求。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的這些基本特征說明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只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而應該立足于學科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科素養的熏陶、涵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有知識、有智慧、有品德、有素養。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閱讀教學策略——重史實學習,涵養科學的求真、求智意識
所謂“史實”,就是經過學術研究得出的一些公認的知識、結論、概念和理論。史實學習可以獲得信息、儲存知識、增長智慧,為一切思維能力的培養打基礎。
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師總是滔滔不絕的講,這不僅敗壞學生學習的胃口,而且也讓他們失去對歷史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創設安靜課堂,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閱讀。閱讀是人類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學習方式。“讀史使人明智”,閱讀教學在培養學生學科素養方面特別重要。
1.關于歷史教科書的閱讀。(1)首先要讀目錄。目錄是全書縮影,是教材高度集中的體現。它不僅是教材內容的索引,而且是教材最簡要的線索。閱讀目錄時要分析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單元知識體系,宏觀掌握歷史發展線索。(2)要讀引言。引言來自正文又指導正文,二者相輔相成。教科書中毎單元的引言部分突出了單元重點,學習具體內容前閱讀引言,可初步了解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構建起課文的知識體系。而每一課的引言,則點明此課發生的背景、原因、影響,或重難點、核心概念。通過閱讀,才能更加清楚本課內容的重點、脈絡及歷史發展的連續性。
2.全面細致地閱讀正文。要逐字、逐句、逐段閱讀,要眼、手、腦并用,圏點、勾劃、批注、概括、提煉要點。理清基本知識結構,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影響等,解讀史實概念,正確地把握歷史脈絡,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史料研習策略——重史料研習,涵養科學的求真、求證意識
史料是一個寬泛的概念,不能狹隘地只理解為文字資料,碑文、民謠、地圖、實物、遺址、票據、證章以及書信等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都屬于史料的范疇。史料的作用在于能夠佐證書中的歷史結論。
1.要注重史料的研讀。泛讀史料可以增強趣味性,教師帶著學生讀一下即可。精讀史料是史料硏習的核心環節。課堂教學主要是精讀,要依據課標,立足學情,選取能突破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的史料,史料選取時應該少而精,史料分析要準確到位。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史料、理解史料、運用史料來理解學習內容,得出新的歷史認識,拓寬歷史視野,感悟生活態度和做人原則,提升人生境界。
2.可以“就地取材”。所謂“就地取材”,就是把教材現有素材當成史料,設計一些具有一定思維含量的思考題,由學生閱讀這些“教材史料”來回答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重點是要抓住“就地取材”和“就材設問”兩個環節。
3.就是史料考據。我們可以利用運用所學知識,去考據史料,去判定史料的真偽,確定史料的價值等,這就是學以致用。
(三)聯系生活策略——關注社會生活,體現學科價值,涵養立德意識
創設問題情境命題,注意正確引導考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價值取向。
社會現實生活就是最鮮活的歷史。所以,歷史教學就是要把歷史課植根于現實生活中,構建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將歷史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何聯系生活呢?在教學資源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創設、作業設計等方面,應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和心理特征,盡可能地要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充分挖掘生活資源,將歷史與現實緊密聯系起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親近歷史,進而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獲得心智的發展。
從身邊的歷史說起,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可見,充滿生活氣息和生命活力的歷史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育人的功能,才能促進學生心智發展,才能體現學科價值。
(四)多元視角策略——培養歷史學科思維,涵養求智、立德意識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身比較獨特的學科思維。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科思維的品質決定著學科素養的高低。歷史學科思維主要包括歷史思維、整體思維、比較思維、發展思維、辯證思維、辨析思維、評判思維等。新課程教學提倡從多個不同的視角來認識歷史。“解釋的多樣化和評價的多元化是歷史學研究的趨勢”。
過去的教學中,往往把一些經不起推敲的簡單化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并用演繹法加以強化,這容易使學生的思維走向僵化。可見,歷史教學中實施多元視角策略很有必要。實施多元視角策略,教師要從多種渠道增強自身的歷史知識,注意搜集反映不同社會經濟和文化群體的聲音及觀點的資料,并將這些資料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用多種方法使學生對同一歷史事件進行深入全面的學習和探討,才能拓寬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