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服裝行業主要崗位及技術領域對服裝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創新能力、職業應變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五種基本能力為本位,以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建立專業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
一、服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社會及人才的要求變化,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有以下幾種用途。
1.由封閉教育轉變為開放式教育
積極發揮企業在教學中的作用,由單一型變到多元型辦學,改變過去只由政府、學校辦學的模式,使學生在走出校門前,就熟悉生產工藝流程和商業運作,實現“零距離上崗”。有些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一些常用設備不會使用,甚至于連設備名稱都不知道。這反映出中職服裝專業教學中的一個現狀——教學設備相對落后。我校的領導經過調查研究,考查市場和對口企業,決定在教學上設備進行改進。建立了規模較大的服裝實習車間,從市場上購買一百多臺工業用平縫機。在學校的遠景規劃中將投入硬件設備資金,將以企業生產模式配備服裝CAD、電腦平車、包縫機等設備。齊全的教學設施設備是推進教學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專業實踐課教學質量的必備條件。
同時惠州市惠陽職業技術學校引入校企結合模式,有利于改善教學環境和內容。把學校教育與工廠教育、市場教育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由學科知識型教育向技術應用型教育的轉變。學校在教學的課時安排上進行了調整,加大專業課的授課時數,加大實習課的教學力度,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大大的提高。學校把服裝廠的高級技術人才請進學校作為學校教師。企業中的工程師,大都是在生產第一線工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把他們請進課堂,給學生講專業課,指導學生實踐,指導學生畢業設計等,這樣會更貼近實際,得到比校內教師講授更好的效果。我校的工藝課教學在企業車間教學,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推選一名小組長,老師分小組作示范,學生看完后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學起來快,興趣濃。
畢業生走出校門的首選工作是企業第一線的技術性勞動。從我校每一屆畢業生從業情況看,企業特別是一些用工相對獨立的獨資企業、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迫切需要的是具有較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只有堅持校企結合,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學到的不僅僅是專業技能,還可以直接感受到企業文化,參加企業管理,為進入社會打下良好的職業素質基礎。可見校企結合學生不單是掌握了知識,并且還創造了財富,提高了能力,學會了做人。這樣的人才必定是企業歡迎的。
2.靜態教育變化為動態教育
職業學校教育不能一勞永逸,要及時反映行業新技術、新工藝、新知識的變化,制定相對動態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及教育教學方法等。與時俱進,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中職教育規律的技術型教育教學體系。
基于這一目的,我校在搞好校內實訓中心和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自己的產業基地,即以學校服裝公司為依托,建立服裝開發中心,利用自己的設計科研力量創立服裝品牌,形成策劃、設計、制作、營銷一條龍的產業基地,在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的同時,又把企業、市場及科研課題引入學校和課堂,將聘請一些服裝企業家與經營家成立專業教學改革指導委員會參與到教學改革工作全過程來,及時把服裝行業中新動態、新規范、新設備、新工藝、新管理機制等納入教學內容中使教育與生產實際相符合,形成產、教、研有機結合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這是培養服裝專業人才的途徑,也是我校服裝教學改革堅定不移的必由之路。
二、校企結合創新典型案例
在校企結合創新實踐中,學校經常與深圳金維服裝公司、珠海雪德蘭服裝公司、香港甫尚服裝公司、東莞銳邦服裝公司、淡水東英服裝公司、真美服裝公司等進行合作,開展各項實踐項目。
1.參與企業設計大賽
金維服裝有限公司是一家來自美國的外商獨資企業。2007年,公司承接一批運動休閑服的設計和制作任務。企業為了使款式更加貼近當代青年的穿著潮流,學校為了提高服裝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校企之間聯合舉辦了休閑服款式設計比賽。
2.校企聯手開發品牌
2005年開始至今,學校與深圳金維服裝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了“服裝研究所”。研究所借助學校的設計能力、金維集團的資金優勢和深圳金維服裝公司的品牌經驗,共同策劃《CHEV WAY》男女裝品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參與了品牌的創建。有多個款式被采納后,投入成批生產,并在深圳上市。
3.開展生產頂崗實習
學生參與企業的頂崗實習,是提高學生實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的需要,開展頂崗實習訓練。在一年級暑假,安排學生去各大型服裝企業參加為期二十天的“流水工”的實習。在二年級的暑假,安排學生去各大型服裝企業參加為期二十天的“樣衣工”的實習。三年級第二個學期,安排學生在技術、業務和管理崗位進行頂崗實習。
4.校企同臺技能比武
企業優秀員工的操作技能是學生訓練目標的一部分。為了使學生真實了解企業員工操作技能的水準,學校組織學校學生和企業員工同臺技能比武。07年,學校與深圳金維、東興、甫尚等服裝公司聯合舉辦了“合作杯”服裝制作技能大賽。比賽的一等獎全部被企業員工獲得。我校學生也只獲得二等獎。比賽的結果使學生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激發了學生勤學苦練的熱情。
5.聯合舉辦服裝展示
學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有關企業組織的服裝展示活動。在展示中,學生學會了比較,學會了鑒賞、學會了評判。展示不僅由企業提供資金,而且還由企業人員擔任評委,當場對展示服裝進行點評。
6.接受市場價格檢驗
學生將自己設計制作服裝,明碼標價,在校內以在校師生為顧客,在校外以社會人士為顧客,營銷他(她)們的自己的商品(成品服裝)。根據“市場”的暢銷程度和成衣價格來評價成衣的質量,包括款式的設計、材料的選擇、工藝的考究。進而,鑒定學生服裝設計與工藝的專業能力。此過程中,學生也更能了解消費者心態,把握時裝脈搏,觸摸市場風險,學會利潤核算,體驗成功的快樂與創業的艱辛。
三、結束語
我校服裝專業特色和中職教育教學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構成成熟、科學、而具操作性的服裝中職教學新體系,為社會培養適合服裝專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