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實效性偏低。究其原因,從德育內容來看,學校德育遠離兒童的生活,與兒童的認知規律相違背,缺少讓兒童自主探究的實踐活動。從教師方面來看,教師的德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對德育教學的要求,教學目標還停留在單一的向學生灌輸“道德知識”上面,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要求。從德育教學陣地來看,范圍狹小,僅限于校內,嚴重導致德育教育與兒童現實生活相脫離,兒童學到的道德知識不能很好的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等等。因此,小學德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課程結構框架為“三條軸線”:①兒童與自我;②兒童與社會;③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①健康、安全地生活;②愉快積極地生活;③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④動腦經、有創意地生活。
圍繞這個框架,我校把“實踐體驗·知行合一”確立為辦學特色,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實踐研究。
一、建構“兒童與自我”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首先,我們根據不同年級制訂了不同的德育目標:1-2年級“習禮”,3-4年級“立信”,5-6年級“樹德”。如一年級的德育要求為“親師友·習禮儀”,六年級的則為“志于道·據于德”。這些要求被置于教室前方,學生上下課都必須誦讀,目的在于內化于心。同時,在不同年級開設相關內容的國學經典誦讀課、歷史偉人故事會等,為兒童練品德內功。
其次,學校將每周三下午固定為勞動實踐活動課,根據不同年級安排不同的勞動實踐活動,開展自我服務能力的培訓、訓練、競賽等。兒童在活動中發現、發展自我,掌握技能、增強信心,提高能力,并促使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一、二年級開展的“書包整理我最行”、三年級開展的“我是梳頭小能手”、四年級開展的“我的崗位我做主”、五年級開展的“我是小小大廚師”等活動,得到了家長的全力支持和頻頻點贊。
再次,學校創編了陽光體育活動——歡欣鼓舞,激越的鼓點敲響的是我國“建國之初、改革之時、大同之未”少年兒童應有的精神狀態和理想追求!傳承的是國學經典,傳誦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昂揚的是積極向上的精神斗志,樹立的是為天下鼓與呼的遠大志向!兒童在運動中強健體魄、歷練心志、陽光心態、健康人生。
最后,學校還為兒童設置了“知心姐姐信箱”、“情緒疏導小屋”、“安全生活體驗室”,兒童可以將自己的心里話通過書信的方式向自己最信任的老師傾訴,老師會在恰當的時間與兒童進行溝通、交流,幫助他們解決生理、心理的問題。“隨心所欲小屋”里鋪設了地膠和軟墊,有各種書籍、玩具,兒童在這里可以肆意宣泄情緒:擊打玩具熊、自言自語、在地上翻滾甚至是大哭……待他們的情緒平穩后老師再及時進行安撫教育或心理疏導,并對這些孩子進行檔案跟蹤管理。“安全生活體驗室”內有模擬的紅綠燈、地震、火災等設施,兒童在這里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感受遵守交通規則和掌握自然災害逃生技能的重要性。
二、建構“兒童與社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校園是一個濃縮的小型社會,我們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建構兒童與社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努力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讓兒童與社會零距離接觸,在生活中體驗、感悟、生長,發展其品德與能力。
首先,在校園內創建與兒童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誠信超市”、“垃圾回收站”等;開設“公益勞動課”和“家務勞動實踐課”:關愛留守老人、環保進社區、餐盤清洗、餐廳打掃、床鋪整理、廚藝練兵等;建設“變廢為寶創作工作室”、“剪紙工作室”、“舞蹈室”、“聲樂室”、“閱覽室”等。這些環境和條件的創設讓兒童的綜合實踐活動與社會輕松接軌。
其次,各個班級實施“網格型管理模式”:人人都是班干部,人人爭當好干部。各班按人數設崗、等額競選。兒童在若干崗位中挑選自己能力區域內的崗位,通過演講的方式競選。一經上崗,兒童便有權對自己的崗位進行自主命名,如“黑板天使”、“關燈部長”、“桌凳經理”等,讓兒童在成就感中履職盡責,在履職中學會學習、生活、合作、做人做事,在盡責中培養責任心和自信心,提升管理能力,一箭三雕。
讓兒童有責任、有擔當、有愛心、愉快、積極地生活是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建構“兒童與社會”發展的環境和條件,讓兒童在真實的生活中鍛煉心智、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培養責任心和愛心,愉快、積極地生活是保證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品德的必要條件。
三、建構“兒童與自然”發展的環境和條件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荷爾德林的這句話告訴我們:大地和自然是人生活得詩意的載體,讓兒童認識自然、了解自然、走進自然、敬畏自然是基礎教育品德與社會(生活)的職能所在。
基于此,學校在充分利用校園綠化地的基礎上又開辟了8畝“時令蔬菜種植基地”。每個兒童都有一把小鋤頭,在班主任老師的指導下,他們分年段分班分塊分季節種植、養護、收獲不同的時令蔬菜。兒童通過全程參與時令蔬菜種植的過程,收集和學習蔬菜種植知識、了解節氣和本土氣候、撰寫勞動日記、蔬菜生長日記等,增長科普知識,掌握勞動技能,增強生存能力。此舉不僅讓兒童“知節氣,曉農事,識五谷,勤肢體”,還讓兒童體驗了生活的艱辛,從而明白事理,懂得感恩,知道節約。兩年來,學校勞動氛圍濃厚,兒童擁有了正確的勞動心態,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形成了相對較穩定的勞動品質。
與此同時,學校還開展了“植物領養”、“植物養護”活動,每個兒童自主領養一株校園內的花木,自主養護一盆自己喜愛的花草,自主管理,自主探究,自主分享。讓兒童在養護的過程中發現生命的奧秘、探究植物生長的規律,從而對生命產生敬畏,自覺珍愛生活,珍惜生命。畢業典禮,學校還隆重舉行養護植物交接儀式,讓生命得以延續,品質得以傳承。
建構“兒童與自然”發展的環境和條件,讓兒童與自然親密接觸,和諧相處是基礎教育品德與社會(生活)培養兒童熱愛生活、敬畏生命的重要途徑。
學校因地制宜地建構品德與社會(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的環境和條件,以道德生活為主線,以理性、審美生活情趣為紐帶,以多彩的活動為載體,關注課堂生活的前伸后延,讓兒童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是促進兒童主體性道德生成與發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