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視傳統的課堂教學,它被形容為教案劇。教師要么小心翼翼地牽著學生走;要么雖然放手,卻指出一條光明大道讓學生自己走。在這種“授哺式”、“告訴式”教學之下,學生沒有參與探究問題、解析疑難的過程,知識掌握不牢,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習興趣、意志得不到鍛煉。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只有改變“老師講,學生記”的信息傳遞單向化的“授哺式”傳授,實行“教師引導學生探索”的自主學習方式,讓學生“找一找,發現果子,跳一跳,摘到果子”,讓學生的思維多方面得到發展。從充滿活力的高度,富于課堂教學豐富的內涵。那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如何構建和諧的數學課堂呢?下面結合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喚起主動意識,達到真正自主地學習
自主原理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認識活動能否完成,要以學生認識成效為依據。教必須落實到學上,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學習的自主權,使學生主動地進攻性地從事學習、探索新知識、發展新見解,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在課堂教學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達到真正自主的學習。我通過教學試驗——“嘗試教學法”,創設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小組討論,自己發現解題方法。不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讓學生的生命肌體得到解放,使我真正體會到課堂生命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圓的認識”時,抓住圓形可以轉化成已學過的幾何圖形這一重要因素。首先給學生設疑問:能不能把圓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用準備好的圓形去試拼。這樣,學生們先后拼出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自己分析出圖形的變化前后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歸納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在這一過程中,圖形間的相互轉換吸引了學生,他們始終處于興趣盎然、興奮不已的狀態,并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探索新知、發現規律。通過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中求得新知識的做法,無疑是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主動精神的極好做法。
二、營造和諧民主氛圍,學會尊重學生,讓個體自主發展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21世紀,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應該說這種教育是我們所追求的理想教育,要達到這個教育目標,首先必須尊重兒童,把尊重兒童作為教育的第一原則。
現代教育學認為,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必須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際關系。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以平等的關系,圍繞教學問題,心情舒暢地自由探索和發展見解的氣氛。教育學生,首先得尊重學生,沒有尊重與信任,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就談不上學生的自主,更談不上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尊重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保護他們的童趣、童真、童心,理解他們的情感。教師要經常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和鼓掌的方式鼓勵學生,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體驗成功感。如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時,先讓學生們利用自己手中的教具,通過剪、拼的方法,發現求長方體表面積的方法,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我抓住這個契機,請一位時常被老師遺忘的后進生來回答這個問題,雖然他講得不流暢、不完整,但我卻讓全班同學給他掌聲鼓勵,使他嘗到了學習的興趣,有了信心。從此以后,在我的課堂上他都認真地聽講,積極地發言,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可見,尊重的威力是何等的妙不可言。
其次,教師要把課堂上最好的時間與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探索。在我的課堂上,能讓學生觀察的盡量讓學生觀察,能讓學生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能讓學生回答、能讓學生總結的盡量讓學生總結,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發展。老師把自己的生命活力融入到教學中,與學生一起談、一起想、一起動手,與學生平等相處,處處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經常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經常讓學生帶著一個問題相互評論,展開激勵地辯論,對不同意老師的意見也可以反駁,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多種潛能在他的課堂上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三、運用開放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習的興趣,挖掘創新的潛能
傳統的教學方法單一、封閉,往往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反而會扼殺學生的求知欲望,限制學生的個性發展,妨礙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現代教學認為,教師除了挖掘教材中知識的內涵,利用知識的魅力引發學生參與,還必須建立一種開放型的教學模式,多一點耐心與寬容,愛護和調動學生的各種品質。
在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習興趣,還應該進行知識的“再創造”,這是創新精神的標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在解題方法上求異,求佳。使他們形成很強地不斷創新的內驅力,并在創新過程中發展創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時,由于受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遷移,學生一般回想出用圖①這種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進行推導。這時,我鼓勵學生去想:還有別的想法嗎?學生通過探索,提出可用②、③、④、⑤這幾種割補的方法。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全方位給學生創設全面發展的條件、機遇、氛圍,時時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與成長,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與發展。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會體現出創造的光輝,才會培養出新世紀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