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國內外研究歷史與現狀述評、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我校地處農村,離鄉鎮較遠,是一所典型的農村小學。受經濟大潮的沖擊,一大批留守兒童帶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問題。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必須通過強化訓練來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本課題主要探討農村小學學生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現狀調查研究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途徑與方法,以及不良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的矯正。
1.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
法國著名學者認為: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已經成為國內外教育專家的共識,并產生了一些影響廣泛的理論成果。從2000年以來,我國每年以“藍皮書”的形式發布中國少年兒童狀況的年度報告,為我們進行小學生養成教育研究提供了大量客觀的依據。我國近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習慣。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一定要從小加以訓練。通過積極有效的正面教育引導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優秀的品德,進而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弘揚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責任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選題意義及研究價值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新時代兒童的身體發育水平也有了顯著的提高。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少年兒童的精神層面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對少年兒童的智力發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一些不良文化也蠶蝕著兒童的純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兒童存在著“自私懶惰、不懂禮貌、缺乏理想、依賴性強、紀律觀念淡薄”等不好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顯得尤其重要。規范學生行為習慣是學生道德教育的切入點和有力抓手,也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養成教育是指教育機構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訓練活動,使兒童逐漸規范日常行為的教育過程。通過不斷重復和訓練兒童的行為,形成動力定型。可以促使學生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對于祖國未來的兒童來說,無異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內容、研究假設和擬創新點
(一)研究目標
本課題以構建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結合”的育人模式為基礎,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為切入點,研究和探討少年兒童養成教育。主要達到以下目標:
(1)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現狀的調研;
(2)理論聯系實際探討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3)在研究的基礎上,擬定農村小學生養成教育實施方案和不良習慣矯正方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4)通過研究,使我校學生文明守紀、學風濃、校風正,成為一流的窗口學校。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有計劃地進行強化訓練,力爭做到“知、情、意、行”統一,健全學生人格。
(1)探索有效貫徹《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途徑與方法;
(2)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和不良習慣矯正的策略;
(3)低年級學生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初步有紀律觀念;中年級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家長干一些簡單的家務。文明守紀,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高年級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有溝通、理解、合作的意愿和能力。
(三)研究的創新點
完善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結合”的管理模式。全程掌控學生的動態。整合三方面教育資源,切實規范學生行為。通過強化訓練,真正達到“在校是個好學生 在家是個好孩子 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的育人效果。
三、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一)研究的思路
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養成教育是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從小奠定學生的思想基礎。也是培養跨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自律的氛圍中養成良好的行為,同時積極促進學生內因因素的形成,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自然轉化。
2.民主和諧,科學組織
(1)嚴格認真、自主自律,形成平等和諧的約束氛圍;
(2)強化訓練、科學引導,形成行之有效的導行氛圍;
(3)入情入境、道德感召,形成潛移默化的熏陶氛圍。
3.齊抓共管,全員參與
引導更多的教師來參與養成教育教育的課題研究。第一,確定研究目標。制訂目標時:①從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充分注意每個階段的年齡特點,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高養成教育的育人效果;②整體把握、分步推進;③要必須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特點,使目標制訂可操作性強。第二,研究方法一定要多種多樣。要利用現代信息教育手段,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第三,還要注意學生活動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反復性,要經常抓,抓經常,作好長期攻堅的準備。
4.活動過程中要遵循客觀規律
整體把握,小步推進。從嚴從實進行要求。從學生最基本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要求抓起;讓小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做起。對小學生提出的要求,必須有可操作性,讓他們聽得懂、學得會、記得牢。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技術路線和實施步驟
充分利用學校多媒體信息平臺,組建社會、家庭和學校“三結合”的育人網絡。多方面挖掘三方面的育人資源,讓學生由他律向自律過渡。理論聯系實際,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
1.準備階段(2016.3.—2016.4.)
制訂方案、申報立項、調查研究等工作。實驗人員對學生的思想、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現狀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認清當前學校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工作中的不足之處。宣傳動員,為全面推進養成教育課題研究做好準備工作。
2.實施階段(2016.4.—2017.9.)
按年級分類,各級段研究制定養成教育的實施方案.每月制訂相應的研究計劃、目的、內容、重難點等。關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相關研究策略。各種材料及時歸檔。采取多種方法檢查成果。寫出階段性報告。
3.結題階段(2017.10.—2017.11.)
四、實驗設施與經費保障等
學校高度重視課題研究工作。業務骨干擔任課題組長,負責課題研究的全程管理領導。課題組成員認識統一,積極參與。課題組所需圖書、軟件、多媒體等設備學校優先提供;課題組成員參加培訓、研討會以及科研成果的總結與推廣所需經費學校全部實報實銷,并根據課題研究的成果每學年給予課題組成員一定獎勵。確保此次活動能夠順利完成,達到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