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的發展呼喚語文教學的情境創設
在現實社生活中,兒童大多都很喜歡聽故事,喜歡喋喋不休地與家長或同伴講話,常使用一些恰當、生動的語句,其語言發展程度令大人驚訝,家長和大人都欽佩孩子的聰慧、活潑、天資和潛力。但遺憾的是,為什么不少兒童厭倦語文的讀寫聽說,不喜歡語文課呢?這不能不從語文教學上找原因了。
把小學語文教成知識課,忽視語文教學的情感因素;把小學語文當成字、詞、句、篇的單項訓練,忽視語文教學內容的綜合性;把本應生動的教學內容變成枯燥、沉重的學業負擔;把本應活躍的課堂氣氛,變成呆板、繁瑣、片面、低效的填鴨式的痛苦的知識訓練場,使兒童的興趣、特長、志向、態度受到嚴重的壓抑。這就是兒童厭學的真正原因。這樣的教學壓抑了兒童的發展,延誤了兒童發展的最佳期。
改變這一現狀的辦法只能是開展情境式小學語文教學,使小學生不僅從語文學科學會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而且還要通過學習,提高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增強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思維能力,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素質。
二、小學語文課堂情境的創設
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兼具的課程,小學語文應該是最能創設課堂情境的一門課程。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內容、環境等諸多要素構成的,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可以從這些要素出發,創造性的創設課堂情境。教師的情感要全身心地投入,把學生引領到情境之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1.營造深情溫馨的課堂人際和人文氣氛
情境教學是一種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兒童熱烈的情緒,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情感交融,來創設和諧、深情、溫馨的課堂情境,使孩子們深處濃濃的課堂情感氣氛中。
(1)教師與學生之間。情境教學主張教師對兒童傾注真情,以敏銳的洞察力去觸及兒童的情感領域,從而建立起親和的師生關系,渲染一種溫暖和諧的、可以信賴的、充滿自信的、無拘無束的情境。教師首先必須通過一種移情作用,設身處地地感覺體驗,回歸到兒童的情感狀態,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這樣才能產生“以情動情”的移情效應。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滿愛心,進入課堂,面帶微笑。這種笑是熱情和關懷的綜合,這一笑使學生全身放松,給學生以舒服、開心之感。教師上課的表情自然大方,語言充滿激情,聲音響亮而柔和,用“情”來解釋并適當表現教材中的喜、怒、哀、樂,模擬教材中的一些形象,給學生以直觀、清新之感。這樣學生很容易從感情上去接近教師,使之思維產生共鳴,收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效果。
(2)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
(3)學生與學生之間。由于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2.創設直觀、浪漫的教學心理環境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創造力,創設各種直觀、浪漫的教學心理環境。常用方法有:
(1)聯系生活展現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2)運用實物演示情境。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實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展示。
(3)借助圖畫再現情境。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呢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由感情地講述,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4)播放音樂渲染情境。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象的一門藝術。音樂通過對樂音有組織的安排構成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同時,音樂是作曲家心靈的傾訴,情感的流淌,所以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如果能把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教學就能真正實現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內容故事化讓學生進入迷人的故事情節
在進行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指令性的信息,設計一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考題,給學生造成懸念,使課堂上蕩起一種情感的“小浪花”,創設積極思考的氛圍。
三、憑借情境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傳統的教學不恰當地造成大腦左半球接受過度教育,結果因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而影響右腦的激活、興奮,造成壓抑,甚至損傷兒童的創造才能。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而情境教學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右腦,對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激發情感
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殷切地期待學生,堅信學生一定會成功,是真正引導兒童開啟智慧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因為學生會從教師的愛中獲得信心,獲得力量。這種信念往往轉化為一種積極向著教學目標的驅動力。
2.訓練感覺
創造在某種意義上是形象思維的產物。形象越是鮮明豐富,感覺越是敏銳,右腦越是興奮,形象思維活動就越是活躍。實踐證明,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因而拓寬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并成為他們的創造力發展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