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按“教育篇、教學篇、修養篇、其他篇”的順序編寫,共計102篇文章,從他參加工作一直寫到退休。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樸實,沒有理論的說教,有的只是用心對教育教學成敗的總結,很多地方,于老師還勇敢地把自己的短處披露出來了,讓我覺得他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沒有特級教師“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學習”的感覺。這也正是它成為我枕邊書的重要原因。
讀《教海漫談》我受益匪淺。
感受之一:“開窗戶”的啟示。如果你帶領一幫人對一個人說:“喂,趕快扒掉你的房子!”那人勢必不肯,當他乞求你不要扒掉時,你說:“好吧,不扒也可以,但必須在墻上開一扇窗戶。”他準會滿口答應。其實這種心理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開窗戶”其實就是“退一步”的意思。如果把這種心理特點用到教學活動中來,它的意義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極為有效的。案例一:小誠是個極不用功的孩子。于永正老師讓全班同學背誦《三字經》上的二十五史時,其他人都背得滾瓜爛熟了,可他不會。我想如果是我來處理這種情況時,我肯定是大聲責難,說不定還會把本子摔打到他的桌子上。因為我覺得作為學生就應該無條件地、不打任何折扣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豈容他還在那里轉悠轉悠!這樣做的結果有可能是小誠也能熟練地背出來,但這一過程給他帶來的影響恐怕不僅是把規定的內容背熟這么簡單,還有可能是很負面的心理陰影;當然這樣做的結果也可能是小誠永遠也沒有把這部分內容背出來,后面是一次又一次的嚴厲責備,甚至出現惡性循環,越罵越背不出來,越是背不出越是挨罵。那么,小誠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必然會隨著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而喪失殆盡,一個缺少了熱情的小誠,將來還能做什么事呢?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只能說我們的教育是失敗的。案例二:于老師心平氣和地說:“我再給你一天時間,必須流利地背下來。”只見小誠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頓時聚攏在一起,罩上了一層愁云。思考:我們的老師如果遇到這種表情會作何感想呢?也許是:我倒已經給了你一天的時間,你好像還有困難,你是不是真的不想背了,這還了得;也許是如果你一天再背不出來的話,我就要好好懲罰你了;也許還會說上一些嘲諷的話,好像在我們的心里,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的確是這樣嗎?我們有沒有捫心自問自己的理智,這樣做的效果倒底有多好?這樣做所帶來的結果是不是真的能夠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些問題如果我們不加以認真、仔細地思考,我們的教育只能在不斷地重復著自己的過去,而且是永遠沒有任何意義的過去,我們的教育前進的步伐會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腳下停滯不前。案例三:于老師又連續說了兩句話:“有困難?減三分之一。”由于小誠的表情依然如故,于老師又接著說:“好吧,背一半,怎么樣?”“行!”小誠答應得非常爽快,一絲笑意散了滿臉的愁云。也許我們大家都這樣認為,我只要嚴格要求,只要把全部的時間都用在小誠身上,我規定他一天背出來,他就不折不扣地完成,是這樣嗎?也許是,但不是我們以后每一天都能死死地盯住小誠,第二個小誠出現怎么辦?類似于小誠的同學長大以后該怎么辦?他們又能怎么辦?我們是不是應該用一些科學的理論、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呢?用人的發展的眼光來培養人?我想這個答案就不需要贅述了。案例四:第二天檢查,順利通過,接著又布置了后面一部分,第三天全部熟練地背了出來。孩子的積極性就這樣燃燒起來了。通過激發學生的熱情,通過激發孩子內心的自主性來主動、積極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應該是我們所有老師追求的目標,“開窗戶”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們應該想辦法,讓學習任務形成一個階梯狀,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讓我們的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一種樂觀的、向上的學習態度,以此幫助我們的孩子完成一生的學習任務。
感受之二:“蹲下來看學生。”在日本一所幼兒園的美術課上,有一位小朋友畫得亂七八糟,橫一道、豎一道的,可是日本的老師居然能從中找出優點。老師舉起一幅畫,問全班小朋友:“大家數一數,他在這幅畫中用了多少顏色?”每個小朋友都瞪大了眼睛,認真地數了起來,一數,24種。原來,這位小朋友把彩筆盒里的24支彩筆全用了。老師高興地說:“這位小朋友是全班顏色用得最多的一位。”這位小朋友激動得不得了。以上教學實例充分說明:我們應該蹲下來看孩子,不要總以大人的眼光、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學生,不要無情地去要求小孩子做大人應該做的事。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會有孩子的想法,正如張光鑒教授所講的那樣:以學生為本應該怎樣理解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老師要和學生相似。亦如于永正老師所理解的那樣:蹲下來看孩子就是要求我們在要求學生做什么的時候,在處理我們的學生所發生的錯誤的時候,在理解學生們的所做所言所想所感之時,在和我們的學生進行促膝談心、交流溝通之時,想一想孩提時代的自己,想過些什么,做過些什么,讓孩提時代的自己與自己現在的學生在一起。那么你就會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會采取學生能夠接受的效果較好的處理方式和方法來真誠地對待學生,因為他們就是昨天的自己,我當時犯同樣的錯誤的時候,我當時有這樣的言行的時候,我希望老師怎樣進行處理的,那么,我今天就會怎樣處理我的學生,因為我相信:他們會和年少的我有一樣的想法的。
感受之三:“忍耐與寬容。”我認為:忍耐與寬容是老師認真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前提條件,是教師的一種理性、美德。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教師這門職業要求于一個人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條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幾秒鐘,想一下:你是教師。這樣會幫助你壓制一下當時就要發作的脾氣,轉而心平氣和地跟你的學生談話。新課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養人,如果我們還以一種“叫、喊、罵”的高壓政策去對待我們的學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真正意義已經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個沒有愛心的人,一個對教育事業缺乏信仰的人,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學生有忍耐與寬容的,許多著名教育家的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當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與寬容應該是一個永遠值得探討的話題,永遠值得我們結合自己的實踐去仔細思量,只要你對這個話題還感興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