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品味語言,深刻感受老漢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人格與精神。
2.積淀情感,讓學生在塑造的情境與氛圍中感情朗讀課文,得到語感的有效提升。
3.在語言情境中,體驗生命的意義,促進生命的成長。
【教學重點】領悟老漢每一次舉動的內涵與精神。
【教學難點】突出對比,營造氛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認識了一個面對洪水鎮定如山、威信如山的老漢。那么,課文還可以從哪里看出老漢像一座山?(請同學們看書)
二、師生交流
1.(出示句子)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中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①從哪里感受出來的?②從老漢的語言、像豹子一樣的神態看出他像一座山;③從老漢“揪”這個動作看出他像一座山;④朗讀訓練,應該讀出怎樣的語氣?⑤洪水放肆的舔著人們的腰。老漢為什么要把把小伙子揪出隊伍?
2.引讀17—20自然段
3.(出示句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
①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把兒子揪出來便揪到了死亡線上,難道他不愛自己的兒子嗎?(愛);②從哪看出來了?(推!)怎樣地推?(用力地推。);③這一揪一推,讓你感受到什么?板書:(父愛如山 動作);④用讀來感受如山的父愛;⑤把“小伙子”換成“兒子”這個充滿血緣、充滿親情的字眼,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段話。看看你們又有什么感受?(板書:舍己為人)
三、總結
這是一位多么偉大的父親,這是一位多么稱職的黨支部書記。只有這樣的黨員,才是群眾真正的靠山!也只有這樣的黨員,在群眾的心目中才像一座山,一座巍峨的高山!(畫山)
教學反思:《橋》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四組第16課。這篇課文敘述了老黨支書在洪水即將臨村時的臨危不亂,鎮定地指揮村民有序上橋,并讓自己的兒子最后走,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橋,而自己和兒子卻被洪水吞沒了的感人故事。
根據閱讀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讀為主,讀中感悟,自讀自悟”這一要求,所以本節微課我將體現“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原則。我讓學生通過自主讀、合作讀、對比讀、教師引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落實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感悟課文內容。在教學設計中我抓重點句“他像一座山”作為切入點,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充分體現以生為本。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使學生融入文章之中,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悟,從而實現與文本的對話。我設計了讀出“老支書的鎮靜”“老支書在村民心中的形象”等不同層次,我還緊扣“如山”讓學生體會威信如山、鎮定如山、父愛如山,使教學過程更加凝練。
這節微課圍繞“父愛如山”這一主線,我自然地以老漢的言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劃自悟。學生很快地找到描寫了老漢的句子:老漢突然沖上前去,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吼道:“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老漢兇得像只豹子。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讓學生抓住老漢的語言、神態、動作描寫進行研讀,感受老漢危急時刻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自己扛起來的人格與精神。
在語言情境中,感受老漢的人格與精神。作為村里的黨支部書記,老漢并不是神,他也是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和一個普普通通的丈夫。在教學中,我將神化了的人物人性化,使之符合學生的真實體驗。本文將老漢的品質置身于一個危急萬分的洪水災難中,按照常人的理解,這樣的場面“求生”是人最本質的念頭,我抓住文中“老漢、小伙前后的舉動,有什么矛盾之處”,引導學生質疑,進而體會老漢身為父母又心系群眾的矛盾心理,使人物內心的沖突更加強烈地為學生所體會,讓學生感悟到了更為人性化,更為實在、真切,符合普通人特點的老漢。抓住矛盾點“揪”和“推”,以及“吼”剖析老漢心理,從父親角度豐富老支書的形象。
讓學生在塑造的情境與氛圍中感情朗讀課文,積淀情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緊扣“一座山”,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讀出感動。在指導學生理解老漢的光輝形象時,我會結合文章的有關語句進行表達方法的滲透。另外我還要找到課文中可以朗讀表達感情的朗讀點。既要讀還要讀出新意讀出效果,我設計了讀出老漢語氣之堅定,態度之堅決的語氣(讀15自然),換詞讀(把小伙子一詞換成兒子14~23段)。這樣的朗讀訓練,不但積淀了情感,讓學生在塑造的情境與氛圍中感情朗讀課文,而且語感也得到有效提升。
我感覺,像這樣“以讀為本,讀中感悟”語文課堂教學,多給學生自讀的空間,多聽學生的真實感受,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以生為主的課堂,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