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生培養制度作為高等教育體制中一種頂尖人才的培養機制,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但伴隨著教育制度的發展,中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教學模式、課程設置、管理機制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根據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不同,結合中國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對目前中國研究生培養的改革提出幾點建議,以期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 改革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14-03
自中國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開始,研究生培養制度就在逐步探索中前行。伴隨著研究生培養制度的發展,一批批高層次人才投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各行各業中。中國的研究生培養制度最早是根據國外名校的培養制度模式建立起來的,近幾年來逐漸暴露出一些不足。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類型:學術型和專業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在中國已有一段發展歷程,在各個層次都有相對健全的制度、機構與之配合。而專業型研究生培養作為一種為適應社會發展應運而生的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中國僅有短短4年的成長歷程。這種新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學科建設、課程設置以及管理制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縱觀全球的研究生培養制度,研究生培養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和培養質量評定。本文通過借鑒國外名校的培養模式,從以上三個方面對中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提出幾點建議,旨在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 發達國家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1.德國
德國是研究生培養制度的發源地,其學徒式的教育模式是世界研究生培養的經典模式之一。一直以來,德國的研究生培養非常重視對純科學、純理論的研究,這也使得其培養目標比較單一,中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這一模式。此外,在德國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其招生資格和招生數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導師和實驗室的具體情況,很少受到學校院系的約束。在課程開設和學分考核方面也沒有硬性要求,研究生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和教學,導師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有絕對的話語權。德國研究生的最終質量評價是與其學位論文的質量相關的。
2.美國
美國作為二戰后迅速崛起的新銳力量,為滿足自身發展需要,逐漸形成了專業式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在此模式的基礎上培養了大量實用型的人才。較之德國,美國的研究生在培養過程中出現了多元化的培養目標,總結起來可分為兩大目標:一是科學研究,二是服務社會。這與美國協作式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關,這種模式將理論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才培養,很好地將教學、科研、生產融合在一起。美國設有專門的研究生院來協助研究生的培養。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美國各方面的機構設置相對來說比較標準,在招生政策上嚴格限定報考資格,之后采取導師面試制。對于研究生的學習階段,大致劃分兩個時期: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不再是單一的專業課,其公共課涉及面廣,內容豐富,還有學術討論會、教學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課程學習。美國研究生的質量考核除有明確的學分要求之外,還有學位論文的質量考核。
3.日本
日本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既有德國學徒式的特點,又有美國專業式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效仿美國,日本也設有研究生院。在培養目標上,日本的培養層次比較明顯,碩士研究生主要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博士研究生則側重于科研能力的培
二 中國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及改革建議
1.中國研究生培養的現狀
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人才培養的最高層次,是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承擔著國家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已初具規模,在人才培養領域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培養模式上還存在不足。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研究生整體培養質量有所下降;(2)課程設置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對研究生人才培養的需要;(3)培養機構的構建和管理機制存有缺陷。
2.基于國外經驗對中國研究生培養改革的建議
第一,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不能再一味地以資格考試制決定選拔名額。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教育制度一直以考試作為人才選拔的標準,從中學到大學,再由大學到研究生,幾乎都是以考試成績來層層選拔,這確實能夠選拔出拔尖人才,但不免也會選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人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而一些真正具備實力的人卻不得不另謀他路。這給中國的人才選拔機制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因此中國要在這種選拔機制的基礎上,借鑒美國的導師面試制經驗,將考試決定制與導師面試制很好地結合起來,以期選拔出貨真價實的高層次人才,滿足社會的需要。
第二,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隨著研究生培養制度在中國的發展,大部分高校已具備研究生培養資格,并且少數院校具有專業較多的碩士點和博士點,中國的研究生培養數量已不再是困擾國民經濟的主因,應逐漸由規模培養向提高培養質量轉變,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2015年中國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只有培養高質量的高層次技術人才,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家建設,才能使創新型人才更好地服務社會。
第三,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置應具有靈活性。在中國,研究生的入學資格有明確的學歷要求,能夠跨入研究生培養領域的都是擁有一定學科基礎的學生。經歷嚴格的資格考試,基礎學科的知識體系會掌握得更為牢固。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可以適當地減少基礎學科的比重,可根據培養需要讓學生自主選修一些課程,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全面培養。例如:對于文科性的專業,可以允許學生選修一些理科性的課程;對于擁有科研實驗室的專業,可以在新學期入學時給學生加設一門介紹實驗室的發展歷程和實驗室的各種硬件設施、軟件設施等的課程,以便讓學生在深入了解實驗室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以后的學習和工作。
關于研究生的授課模式,應該擯棄本科階段固定死板的純理論灌輸模式,更多地激發學生的思維,營造一種探討性的課堂氛圍,這對于引導學生形成自主解決科研難題的思維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在課堂上對于某個問題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要有邏輯有依據地進行問題闡述,可以在課后留小論文作為作業,逐步讓學生養成寫論文的習慣,這既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又鍛煉了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
第四,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提倡淘汰制。在中國的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很少有檢驗培養質量的中期考核機制,即使有也是淘汰率極低的。目前,研究生的考核一般都集中在末期答辯階段,這就造成學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之后存在一種進入保險箱的心理,這種悻悻然的心理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在學業上形成一種不思進取的狀態,這樣既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又是對培養資源的浪費。在這點上,中國應學習發達國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大力提倡淘汰制,有淘汰才有危機意識,有危機意識才能激發研究生的創造力,能在某些方面約束研究生的同時確保中國的研究生培養質量。隨著中國研究生招收數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生淘汰制顯得更有必要。如果等到步入社會面對競爭時才產生危機意識,未免有點兒太晚了。
第五,在培養過程中注重與國際接軌實行聯合培養制。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人才全球化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中國唯有順應這種趨勢,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各種形式的國際化交流,增派交流生前往名校訪學,增開國際級的學術會議,才能在國際化的大熔爐中汲取更多的精華,緊跟時代步伐。
三 結束語
目前,中國正處于向創新型國家轉型的階段,建設創新型國家就需要創新型的人才資源,而研究生的培養為滿足國家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撐。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社會,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唯有嚴把人才培養的質量關,才能實現創新中國的偉大夢想。
參考文獻
[1]陳云萍、楊曉明.德國、美國與日本研究生培養模式分析[J].中國冶金教育,2006(5):76~79
[2]史蘭新、陳永平.國內外研究生培養方式的比較及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17~121
[3]武曉維、朱中超、季燕.美國研究生培養質量保證舉措及啟示[J].江蘇高教,2011(5):61~64
[4]王翠春、劉榮.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中外比較[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8(8)
[5]張新廠、鐘珊珊、管兆勇.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重構與思考[J].江蘇高教,2011(3):68~69
[6]英配昌、安桂清.碩士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弊端及改革的幾點建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2)
[7]張壽庭、劉韓星、張禮卿等.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與創新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6):53~57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