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中國中小學地理教師隊伍基本飽和的大形勢下,銅仁學院地理教研室通過調研提出地理科學專業轉型的對策。具體來說,應抓住轉型發展的外部有利因素,制訂整體發展規劃,完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師隊伍,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關鍵詞】地理科學專業 銅仁學院 轉型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16-03
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劇烈變化,中國也面臨經濟“新常態”和轉型發展的要求,“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提出同時也對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研究方向和內容提出新的要求。地理學家和教育者在探討地理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并對多個方向進行研究,例如:“新常態”下的區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與新地緣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生產網絡,“大數據”與區域經濟格局,產業地理學與空間經濟發展,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也有很多學者對地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和課程體系建設展開研究,例如:李天文等通過對我國地理信息系統人才需求狀況以及專業教育現狀的調研分析,結合某校地理信息系統本科專業教育實際情況,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專業板塊式教學體系”的教學新模式,并從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銅仁學院地理科學專業于2010年申辦,2014年6月成功申請學士學位。地理科學專業自申辦以來,一直以培養服務地方的教育師范類學生為主,開設至今已有5年,共畢業2屆學生,目前看來就業形勢比較好,主要是充實到本省尤其是本市的中小學校成為地理教師,同時省內外高校師范類地理專業畢業的大學生也進入到各中學成為新的教師,在可預見的幾年內,銅仁市各區縣地理教師隊伍很快會形成基本飽和的狀態。因此,銅仁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必須結合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在培養師范類學生的基礎上促使地理科學專業的教育模式和培養方向向應用型、復合型、科技型轉變,以便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要求學生掌握資源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的基本理論,掌握城鄉規劃的基本原理與方法,能在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
鑒于銅仁學院的培養能力和生源狀況,地理科學專業的服務應該立足銅仁、面向整個貴州省、輻射整個武陵山區。經過調研,地理教研室認為轉型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一 抓住轉型發展的外部有利因素
胡錦濤同志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提出高等教育必須要重視實踐,他指出:“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基層一線砥礪品質,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錘煉作風,在實踐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干,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切實掌握建設國家、服務人民的過硬本領,為走上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高等學校肩負著教學與科研兩大重任,其中教學更是大學的根本使命,提高教育質量、增強學生素質是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地理科學專業可以以此為契機,正確分析專業轉型發展的社會環境,扎實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穩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為地理科學專業的轉型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各級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要大力改善學科本身的硬件、軟件設施,完善教學硬件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為學科轉型做好準備。
貴州省銅仁市屬于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號)中,明確提出要實現貴州省又好又快發展,大力發展新型旅游產業,轉變工業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貴州省經濟的穩步上升。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發展旅游產業的同時,轉變工業發展的模式,大力發展新興工業,擺脫銅仁市經濟發展的困境。當前銅仁市建有大龍經濟開發區、大興高新技術園區、川硐教育園區、萬山工業園等工業發展新區,這不僅是銅仁市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挑戰,更是一個契機。銅仁市大批新興工業園的建立,急需很大一批科技型、應用型人才,這就給地理科學專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為地理科學專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支持。銅仁市目前僅有銅仁學院一所本科高校,對新興工業園相關方面技術型人才的輸送還很缺乏。因此,可以利用這個契機,制訂完善的轉型發展方案,更好更快地實現地理學科的轉型發展。
二 制訂整體發展規劃
學校內部環境的優化是學科轉型發展的核心因素。學科轉型發展,高校必須構建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為學科建設的轉型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
學校領導層要制訂整體發展規劃,明確學校轉型發展的方向。學校主要領導具有教育家的思想智慧,善于抓發展機遇,認真深入地研究了為什么要發展、怎樣發展、向什么方向發展等問題,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辦學理念。各二級學院要樹立為全校發展考慮的觀念,不能只注重本部門的利益,要積極配合學校的發展。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把科研和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發展,使教師個人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促進、支持的發展新局面。同時,要培養各學科在各自教育領域的學科骨干力量。全校師生要在思想上實現轉型,使轉型發展深深扎根于學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轉型、人人投身轉型、人人服務轉型的內生環境。
三 明確辦學指導思想、定位和培養模式
1.指導思想
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設置和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質量管理體系;加強應用型、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強應用研究和科研成果轉化,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全省及武陵山區特色鮮明、開放創新的綜合性應用型大學。
2.辦學定位
在辦學類型上,向教育型、應用型、技術型邁進,讓學生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在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的能力。在辦學層次上,以本科教育為主,探索研究生教育。在辦學服務上,堅持立足黔東、面向全省、輻射武陵。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較強、人格品質健全、富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3.教師定位
教師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把科研和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綜合考慮發展,使教師個人的學術研究和教學之間形成一種相互促進、支持的發展新局面。同時,培養各學科在各自教育領域的學科骨干力量。全體教師要在思想上實現轉型,使轉型發展深深扎根于學校的文化之中,形成人人思考轉型、人人投身轉型、人人服務轉型的內生環境。
4.學生定位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其發展基礎、服務方向、生源特點和培養目標等因素決定了其人才培養的職業化傾向。因此,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社會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靈活設置專業,按專業崗位的知識能力要求靈活設計課程體系,使其知識結構與業界需要對接而不是與學科對接,其課程內容需要打破學科邏輯關系,采用模塊化設計;在教學方法上,要學用結合,以“用”導“學”,以“用”促“學”。
5.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培養模式
與當地政府、企業、事業單位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基于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對各個崗位工作人員上崗的技能需求,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動態教學模式。以課程教學為門檻,將合作的企事業單位中適合教學目標和要求的工作形式引入實踐課程中,教師與企事業單位共同培養符合當地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
四 完善課程設置
1.夯實基礎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邊緣性強,與社會、經濟、文化和政
治息息相關,與管理學、社會學、文學、經濟學等學科有較強的聯系。銅仁學院地理科學專業自開設以來,一直是文、理科生源兼收。根據教育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依照國內外加強學生素質教育的改革趨勢,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必須“精”且“簡”。這樣既能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能減少基礎課程對學習總課時的占用。以前開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對提高學生的思政政治素質有一定作用,但是應該以更靈活的方式進行。此外,要開設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產業經濟學、管理學等方面的課程,夯實公共基礎課程。
2.強化專業基礎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很具特色的,強化專業基礎課程對提高地理科學專業的辦學水平和學生的專業素質意義重大。結合教育部對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要求,具體可以從如下幾方面強化專業基礎課程。
第一,地理信息類課程是地理科學專業規定的主要課程,主要有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概論、遙感學三門課程。
第二,自然地理學也是地理科學專業規定的主要課程,應分別設置地質學、地貌學、氣候與氣象學、水文與水資源學、土壤與植物學五門課程。
第三,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環境科學概論、CAD制圖等課程也是專業中必不可少的課程。
第四,專業課應該設置在大二、三學年。
3.精細化的專業課程設置
專業課程是根據各地方不同的區域特色而設置的二級課程,應滿足當地人才就業和深造的需要。根據教育部對地理科學專業下設二級專業目錄的調整以及各地方對人才需求的差異,應開設地理科學和應用地理兩個方向的專業課程。
4.完善實踐課程
實踐課程是地理科學專業的重要課程,涉及各專業理論的實踐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根據當前的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的方向,要完善實踐類課程,調整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課時結構,保障實踐課程的課時,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 優化教師隊伍
銅仁學院地理科學專業現有專任教師11人,師資隊伍整體結構合理,已形成了一支以高級職稱的教師為骨干、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科研隊伍。其中,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約為82%,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約為45%。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體,教師來源廣泛,具有良好的學緣結構。
地理科學專業的師資力量經歷了從相對薄弱到不斷加強的過程,學歷結構、職稱比例、科學研究等指標都達到一定的高度。通過引進和自我培養,不斷壯大地理科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優化學歷結構和師資結構,制訂有益于師資培養的規劃,建立提高中青年教師學歷和素質的機制。具體措施有:(1)派遣高訪學者學習深造。每年派遣1~2名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到國內知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學習訪問,提高其科研與教學能力,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2)鼓勵年輕教師提高學歷。根據學校的有關規定,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本科學歷的必須報考碩士研究生,鼓勵碩士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目前本專業的青年教師都有碩士學位,并有多人報考博士研究生。(3)進一步引進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逐年加大引進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力度;(4)加強對新教師的培養。通過“以老帶新”,為每個新教師確定一位指導教師。對每個新教師根據其實際制訂和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要求新教師認真備課;堅持實施新教師先試講,試講合格后再上課的試講制度;通過讓新教師當班主任,提高其管理學生的能力。(5)通過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提高學歷,提升教學、科研水平。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碩博比和高職比,改善學緣結構,在未來5年內,師資建設方面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博士學位教師人數達5人以上,教授3人,副教授10人,省級學科帶頭人1人,院級學術帶頭人5人,院級學術骨干6人。
參考文獻
[1]彭俊芳.論高校地理科學專業培養方案的改革與創新[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05(3)
[2]韓俊麗.論高師院校地理專業課程與課程體系改革[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06(4)
[3]王楠、許振文.高師地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問題及對策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4]劉萬青、李同升、李天文等.高校GIS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的漸進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2)
[5]熊平生.中國和美國普通高校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0(2)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