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中專學生普遍存在著知識基礎差、惰性心理、依賴心理、從眾心理、畏難心理等制約思維能力發展的因素及上課不愿思考、不會思考的現實,有效地開展了思維訓練的探索和實踐,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收效明顯,為拓展思維空間發揮了積極作用,學生的思維素質和思維能力切實得到了提高,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中專 語文教學 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52-03
中專語文教學不能像中學那樣仍受限于課本,受限于以教材和參考書為標準的各種考試,而是更應該重視語言和思維的訓練。教學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去帶動聽說讀寫的訓練,讓學生最終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語文能力,將來能更好地面對社會,服務社會。
一 強化對學生的引導,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壞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是說,要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去思考。目前,中職生普遍存在學習目標不明確、知識基礎差的情況,課堂上,習慣于盲目聽教師講,不愛發言,更不愿發問,回答提問不是三言兩語質量不高,就是簡單地回答“不知道”,老師授課常常是唱“獨角戲”。學生的惰性心理、依賴心理嚴重;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缺少主見,有從眾心理;自卑膽小,怕人笑話,有畏難心理。這些心理障礙,都直接導致了學生不愿思考、不愛思考。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發現,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讓學生享受思考的樂趣;二是要及時發現并幫助學生排除不利于積極思維的依賴心理、從眾心理、畏難心理等障礙;三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教師要結合教材,改變教學的思路和方法,設計一些深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經常換個角度看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和“怎么樣”,慢慢地培養學生深究問題的習慣,以便從多角度探索從而訓練思維的深刻性,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自學能力,真正變“教”為“導”,那才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關鍵。
二 架設師生互動橋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1.鼓勵學生敢于提出新見解,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推動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學生產生創新意識的催化劑。學生能質疑,表明他已對問題進行了創新思維活動。在思維訓練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充分鼓勵學生打破常規,“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大膽質疑、大膽表述,培養他們敢于標新立異、敢于逾越常規、敢于想象猜測、敢言別人所未曾言、敢做別人所未做,特別是敢于提出那些與教師意見不同的看法。教師要正確梳理學生提出的問題,捕捉好思維的難點,激發思維的矛盾,引起語文思維的沖突,以達到思維的創新。另外在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不輕易地表態和下結論,即使碰到學生思維有誤也不要急著糾正,就讓學生在自由的思維碰撞中鑒別正確與謬誤,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評判力。
如在學習《項鏈》一文時,可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的途徑去思考和解決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瑪蒂爾德的人生結局?”文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的話語又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結合瑪蒂爾德丟項鏈前后的狀況,讓學生見仁見智地談談“丟項鏈”這一件事對瑪蒂爾德是“成全”還是“敗壞”,以及從自我的感悟中說說自己對瑪蒂爾德的多元性看法。課堂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新穎的見解,學生便可從主人公自身、生活的環境等不同角度去思考,從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并讓學生續寫出主人公得知項鏈是假的后,會發生什么呢?學生新的思維既可以是文章的又一結尾,又可以是主人公新的命運的開始;既可以是“成全”,又可以是“敗壞”,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勇于質疑、善于質疑的積極性。如此的思維訓練不會使學生的思想囿于一隅,反而會讓學生的腦筋“急轉彎”,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此達到不斷拓寬學生思維空間,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2.展開聯想、激發想象力,培養學生廣闊性思維
由生活感知所喚起的由此及彼或由彼及此的思想飛躍,能幫助人們打開記憶的倉庫,由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想到多人、多事、多景、多物,回憶起不在眼前的某個具體的形象。引導學生廣泛聯想,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散發。
在學習《善良》一課時,啟發學生聯想社會現實中有關“善良”與“丑惡”的畫面,由此提出“老人跌倒你會扶嗎?”“你是一個善良的人嗎?”等問題,促成了學生熱烈的討論。無論學生的答案是“扶”與“不扶”、“是”與“不是”,都能從中看到學生對這一社會問題的思考,雖然思考的深度有待完善,但能思考就已達成學習目標的關鍵一步。當問到課文中的“利益原則與實力原則似乎早已代替了道德原則”在社會現實中的反映時,食品安全問題、建筑安全隱患以及貪污受賄等丑惡現象,紛紛出現在學生的大腦中,并在師生評說中加深了學生對丑惡現象的批判,對善良的向往。
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在《項鏈》一文的學習中,在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命運的基礎上,特別提出了幾個問題:如果項鏈沒有弄丟,故事將會怎樣發展?主人公的命運將會怎樣改變?是喜劇還是悲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揮各自的想象,結局五花八門,但都回應了課文中的一句話:“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化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
在《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的學習中,在感悟字里行間的深刻含義后,布置學生寫了一篇作文《流浪的黃沙》,要求聯系課文,運用擬人化手法,發揮想象,設想紅柳被砍伐殆盡后,失去家園的黃沙流浪到什么地方去了?由此,啟動了學生思維的按鈕,想象的空間一下被打開,失去家園的黃沙,或悲傷、或憤怒、或重新尋找家園與人類為友、或激發心中的怒火與人類為敵,看似簡單的流浪帶出了不同尋常的意義,一切的善惡美丑流露在字里行間,一切的因果報應也得以彰顯,一個嚴肅的社會話題——環保,也水到渠成得以提出。
3.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培養學生靈活性思維
語文學習需要彈性思維、放射狀思維,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努力突破固有的傳統思維模式,突破舊的思維框框,充分發散思維,不斷創新,不斷尋求新的思維方式。同時,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改變非白即黑,非此即彼的僵硬的思維定式,努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從而改變學生思路狹窄、片面、簡單的現象,形成多角度思維的習慣。一個問題的多角度、多解、多用會促使個體的思維方式不斷優化,不斷拓展,以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思維效果。
在《即席發言》的思維訓練中,曾以“水”“圓形”“手機”等詞語,“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成語,“如何看待中專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的現象”“中專生有壓力嗎”等話題對學生進行思維及語言方面的訓練,不給學生壓力,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讓學生的思維彈性發揮、放射開去,結果學生的“答案”真的呈現出了放射狀,“1+1”的結果不只是2,還可以是3、是4、是任何數字。當然,在學生的思考、發言中,不能放任自流,老師一定要當好引導者,如引導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由結果到原因地去思考問題并以思維的廣度為側重點,以多角度思維為核心,強化知識之間的滲透,在變換中求廣。由此,就會促成思維多層次地發射,而每一層的概念和含義一定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上生發、引申出來的,最終,把各思維點用合適的語言、有條理的思路組織起來,并呈現出一個有意義的主題來。在學生“有點意思”的感受中,思維及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鍛煉。
在《善良》一文的學習中,給學生設了一個較為詩意的話題:“善良的顏色”,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應該傳承并發揚光大,然而,每個人對善良的理解與感悟是不同的。換個角度去思考,如果“善良”是一種顏色的話,每個人對顏色的理解與認識也是不同的,顏色不單單是一種色彩,它還包容著更為廣闊的含義。此話題一出,學生的思維頓時發散開去,于是“善良”是紅的、綠的、黃的、五彩的,以及為什么賦予這樣的顏色的各種聯想與想象一下從同學們的思維中呈現出來。雖然學生的思維不圓滿,語言表達有殘缺,但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做到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作為彈性思維的語文學習,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有理、有據、有序,1+1不一定等于2。
三 堅持創新性思維培養,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僅僅依靠課內幾篇范文及老師有限地引導和點撥是不夠的,老師的思維不能代替學生的思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盡可能地與生活溝通,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生活中蘊含著取之不盡的資源。
思維活動要依賴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社會知識、生活閱歷和較寬的知識面,這些都為創新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堅實的后盾。生活如源泉,思維如溪水,源泉不枯竭溪水才會奔流不歇。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生活多觀察、多領悟,讓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有了源頭的活水,思維也就不那么難了。當然,在獲取的材料面前,老師要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合情合理的判斷、分析、歸納、總結,注重聯想與想象的密切結合,并能由點到面地把相關材料有條有理地組織在一起,樹立一個明確的中心。多次反復地引導、鼓勵和訓練,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的興奮,增強自信心,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這對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老師和學生的思維速度和質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大有好處。
四 結束語
中專語文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去思考;多創設一些情境、多營造一些氛圍、多激發一些興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說、去想、去問,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被激發,就會從曾經的被動依賴變為自我主動的習慣;教學要真正實現變“教”為“導”,培養學生良好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那才是創新教育的關鍵所在。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