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培養高職護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勝任臨床護理工作,我校進行了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基礎護理技術教學改革,使護理實踐課程更加符合臨床護理工作環境,以提高護生社會競爭力。現將氧氣吸入法這一教學內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
【關鍵詞】工作過程 基礎護理技術 氧氣吸入法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65-02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是德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針對傳統職業教育與真實工作世界相脫離的弊端以及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該理論形成后迅速成為德國職業教育的理論指南。該理論從21世紀初被介紹到我國,目前在理工科職業院校應用廣泛,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目前在衛生職業教育中已開始應用,但由于對象、工作環境等的不同,所以有其應用的特殊性。基礎護理技術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它承接醫學基礎課程,并且為醫學專業課程的基礎,它的特殊性在于工作對象是人,工作工具是醫療設施,工作方法是具體的醫療護理技術操作,操作中需要人文關懷、護患溝通技巧等隱性知識。社會的發展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職教模式遠離工作實際,培養的學生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本課題從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入手,將工作過程導向應用于職業教育課程設計中,以解決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傳統教學模式的調整
為了滿足臨床護理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我校近三年來積極進行教學課程改革。我校傳統五年高職護理專業培養方案為“4+1”模式(4年在校學習,1年臨床實習)。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在高職護理專業三年級開設,分兩學期講授,總學時180個,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為1∶1,以教師知識講授為主,技能練習為輔進行教學。這種重理論、輕技能的教學模式忽略了職業教育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不利于護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當護生進入實習階段后,臨床護理實踐能力較為薄弱,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將會使護生的就業競爭力下降,從而影響學校的發展。
目前,我校五年高職護理專業培養模式調整為“3.5+1+0.5”模式(3年半在校學習,1年臨床實習,半年返校進行職業資格相關培訓)。調整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學時數總量及比例,學時數調整為240個,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比例調整為1∶2.5。調整授課學期由原第3學年5、6學期,調整為第3、4學年5、6、7學期,與臨床實踐接軌,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必備的條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現以氧氣吸入法為例,將工作過程引入課程設計中。
二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氧氣吸入法課程設計
1.實踐教學課前布置工作任務
氧氣吸入法是基礎護理技術中一項重要的實訓操作,如何為病人用氧,保證用氧安全是此項工作的重要環節,教學中應加以重視。護生在實踐教學課前已經掌握氧氣吸入法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步驟。進行實踐操作前:首先,給護生3個案例,如慢性呼吸衰竭、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腫的病人,讓護生按小組(每小組6人)為單位進行病例討論,探討用氧量、用氧方式、用氧操作及用氧注意事項等,思考作為護士如何合理幫助病人進行氧氣吸入。其次,通過角色扮演法完成此次實驗課,每個小組的護生在上課前確定病人與護士角色。最后,課前本小組成員在模擬病房環境的開放實驗室內將此次課需要的實驗用品準備好,供上課時使用。
2.課堂設計
根據實驗項目的不同,準備的案例數應不盡相同,每組通過抽簽完成一個案例的工作任務。工作任務包括:正確的操作技能、護士的服務態度、人文關懷、責任心等,體現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工作流程設計見下表。
氧氣吸入法工作流程設計
項目內容
工作目的通過給氧,提高動脈血氧含量及動脈血氧飽和度,糾正各種原因造成的缺氧,維持機體生命活動。
工作情境案例1:患者女性,58歲。以肺心病入院,患者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發紺,血氣分析PCO275mmHg,
PaO240mmHg。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氣分析,該患者的缺氧程度為中度。
案例2:患者男性,65歲,昏迷半小時。半小時前晨起其兒子發現患者叫不醒,未見嘔吐,房間有一煤火爐。查體:T36.8℃,P98次/分,R24次/分,Bp160/90mmHg,昏迷,呼之不應,口唇櫻桃紅色,化驗結果:血Hb130g/L,WBC6.8×109個/升,PaO228mmHg,PaCO235mmHg,SaO256%,pH7.30。
案例3:患者男性,77歲,患者因“呼吸困難”由“120”接回收入我院急診科。患者入院時T36.5℃,P121次/分,R26次/分,BP176/94mmHg,處于清醒狀態,患者主訴有窒息感,并處于端坐呼吸,現面色蒼白、脈搏細速、煩躁不安、雙下肢水腫、咯粉紅色泡沫痰、雙肺聞及濕啰音。血氣分析顯示PaO245mmHg,PaCO240mmHg,SaO275%,pH7.40。立即給予吸氧、鎮靜、擴張動靜脈、利尿等處理。
工作任務通過吸氧,改善患者動脈血氧分壓和動脈血氧飽和度,增加動脈血氧含量,糾正缺氧狀態。
工作環境住院病房
工作對象各種原因引起的缺氧患者
工作手段中心供氧裝置、氧氣筒供氧裝置等
工作方法通過案例設置工作情景,導出工作過程
工作成果正確實施吸氧,無氧療副作用發生
3.課堂評價
氧氣吸入法考核標準是我校教師結合臨床實際制定的,考查護生的技能及完成工作任務的綜合能力。護生操作結束,每組護生相互說出其他組的優缺點,然后教師點評、總結,糾正護生存在的問題。在任務完成過程中,護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 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實踐的優點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通過工作實現學習,突出了學生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從護理職業及崗位入手,根據護理職業所需的知識點、技能點及工作態度等要求入手,對課程進行改革。首先,將護理崗位工作過程要素、職業資格要求融合到教學方案設計中,使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做”一體化、實訓項目動態化,解決當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教學問題。其次,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不僅要具備按照工作過程導向課程設計進行教學的能力,還應具備很強的職業實踐能力,真正成為具備教學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另外,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提高了就業競爭力。
四 結論
中職護校是培養素質高、理論基礎扎實、護理技能熟練、有良好溝通能力和人文關懷的護生。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的應用,將護理實踐與工作過程有機融合,護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工作過程,不僅提高了護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職業能力及社會能力,更有利于培養臨床一線需求的護理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田芬霞、曹迎鳳、陳巧力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改革[J].護理學雜志,2010(5):63~65
[2]陳雪霞、任海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本科基礎護理學課程的整合[J].衛生職業教育,2014(16):108~109
[3]張麗君、黎燕清、黃素梅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高職護生臨床綜合見習模式的實踐[J].護理學報,2012(19):26~28
[4]彭小燕、李荔、謝密新等.基于工作過程的《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護理研究(上旬),2013(10):3173~3175
[5]宋玉杰.如何培養醫院需要的護士[J].衛生職業教育,2012(4):94
[6]劉珍蓮、楊華、宮汝飛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常用護理技術》課程中的應用效果[J].廣西醫學,2014(11):1679~1681
〔責任編輯:林勁、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