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用十分廣泛。微課教學模式先學后教的特點,調整了課內外的學習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本文以中學生物課中“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這一實驗為例,針對該實驗的微課教學設計及其應用于中學生物實驗的可行性、有效性、實踐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實驗 微課教學 中學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088-03
根據目前的形勢和調查研究發現,中學生物實驗教學基本淪為生物課知識的附庸和點綴,實驗教學問題亟待解決。新課程標準下的實驗教學明確指出,針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知識、培養技能,并且要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
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地發展,中學生物實驗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更新、不斷改善。沿用多年的“粉筆+黑板+掛圖”的教學方式已經被“線下”(面對面的傳統課堂)和“線上”(借助網絡平臺共享資源的學生自主學習)構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逐漸取代。
一 認識微課
微課又名微課程,是微型視頻網絡課程的簡稱,它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在線視頻課程資源。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中,微課以它的短(時間短)、小(容量小)、精(教學過程中精彩瞬間的凝練)、悍(應用面廣)深受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喜愛。
這場“微革命”雖然給教育界帶來了一絲新鮮的氣息,深受專家和學者的喜愛。但筆者通過和廣西、河南等地區一些中學生物教師的交流,了解到他們對這個新鮮的事物似乎還只是處在一個觀望的態度,并沒有很快地接受。以七年級學生為例,一線教師認為學生學業負擔本身就比較重,如果各科老師都給學生發放微視頻,讓學生課下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針對視頻中的重點知識進行組織討論,這雖然能達到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目的,但是每天學生回家不僅要看七門左右課程的視頻,還要寫當天的家庭作業,無疑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時間。這和國家教育部要求減輕學生負擔的倡議明顯是相違背的。微課從2011年在國內被廣泛傳播以來,一直是褒貶參半。
筆者對微課的教學持積極態度。筆者認為微課作為新興的教學模式,沒有必要完全顛倒傳統課堂,更不能取代老師的存在。但是微課作為課堂講解的輔助教學模式,確實能促進小組合作學習,解決傳統課堂上教師為主導、學生是聽眾的弊端。
二 實踐微課教學
筆者對微課的深入了解,始于參加華師慕課中心舉辦的第一屆“翻轉課堂微視頻制作大賽”并獲得一等獎。我們獲獎的作品是《種子萌發的條件》的微視頻。制作這個微視頻的初衷是:當前中學生物實驗課的缺失和不受重視。筆者通過研讀課程標準,翻閱相關資料,結合網絡資源,針對七年級生物中的實驗,制作實驗系列微視頻,以期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發揮它的作用。
1.傳統生物實驗存在的問題
實驗課只是生物課的一小部分,中學生很少有進入實驗室的機會,學生提起生物實驗,熱情高漲,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和積極性。但是,一旦進入實驗室,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紛紛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實驗材料上,許多學生著急做實驗,擺弄材料,在老師還沒有講課的情況下,便自行動手操作,以“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的流動”為例,當學生進入到實驗室看到小魚后,極其興奮,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很難掌控。這種情況下,學生忽視了教師講解的過程,對實驗注意事項認識不清楚,探究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
2.微課應用于生物實驗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從學生層面來說,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高度集中。微課的教學方法,課下學習、課上討論,課堂氣氛活躍,能保證學生課堂上更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集中。
從資源層面來說,當前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創造了適合網絡學習和移動學習的環境,在網絡上不僅可以檢索到大量的學習資源,還可以利用學習平臺組成學習社區,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隨著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習者有了更便利的學習終端,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使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教師課前把微視頻發送到班級QQ群或者上傳到微信朋友圈中,組織學生在線討論學習,在課堂上、教室中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典型問題,有針對性地講解,以達到更深層次的學習。
從操作層面來說,中學生物實驗中“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測定種子的發芽率”等實驗,操作時間較長,可操作性也很強。老師可以把自己的演示過程和講解過程用DV錄制下來,傳送給學生。筆者所實習的學校,管理制度比較嚴,手機、iPad等禁止帶入校園,學生只有周末可以回家。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對課堂進行細微的調整。
3.微課在生物實驗中的應用
初中生物實驗中,探究性實驗的比例最大,而且探究性實驗比普通實驗難度更大,本文以“種子萌發的條件”為主題,進行微課教學。這是初中生物課程中第一個涉及多個探究因素的探究活動,該實驗持續時間較長,并且需要用到冰箱、櫥柜、種子、密封的罐頭瓶等器材,因學校的條件有限,老師往往只是照本宣科,很多學生的疑問沒有得到及時解決。
第一,鉆研資料,設計微課。微課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需要老師對自己的微課進行設計,還要對課堂討論環節進行詳細的、周密的設計。下述微課的設計遵循了值得學、容易學、愿意學三個基本原則。(1)講授新課前,導入自然界的一種現象,即種子破土而出——萌發的過程,激起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與現實接軌,激起思考:為什么要在春天播種?為什么要灌溉?(2)建立假說:假設種子萌發過程需要水分、一定的溫度和空氣。(3)根據假設,進行一個實驗:分別隨機抽取40粒種子,平均分成四份,分別給予不灑水、適量水、適量水、很多水,并依次放置于櫥柜、櫥柜、冰箱以及櫥柜,隔一段時間后觀察實驗現象,并做記錄;觀察到只有第2種處理方式的種子萌發。由此推出: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是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還有充足的空氣。(4)引導學生探討種子萌發需要的不尋常條件:即使在這些外界條件都符合的情況下,一些種子仍然不能萌發,這是為什么呢?另外,我們引出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完整的、有活性的胚以及渡過休眠期。
第二,課前觀看微課,布置學習任務。筆者實習所在的中學,實行封閉式管理,不允許學生帶電腦和手機進入校園。這對微課的實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我采用的辦法就是,在生物課上預留8分鐘左右的時間,播放“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實驗的微視頻,播放后我提出了四個問題:(1)為什么嚴重的干旱會導致糧食絕收?(2)“瑞雪兆豐年”該怎么解釋?(3)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什么?(4)有人說種子萌發需要土壤、陽光等因素,根據今天所學習的知識你覺得需要嗎?你又是怎么樣設計你的實驗呢?給每位學生發一個筆記本,讓他們記錄觀看微視頻之后,產生的一些疑問和感悟。當天上交,老師抓緊時間批閱,記錄經典的問題。根據他們的疑問,再進行新一輪的備課。
第三,課中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注重實效性。在微課模式的課堂上,老師不再是重復的講述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是師生、生生進行討論和辯論的環節,把全班同學合理地劃分為6個學習小組,小組的劃分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并在PPT上展示6組難度相當的不同的問題且討論時間5分鐘,每個小組2分鐘的自由作答時間。在微課實施的過程中,有幾個典型的問題,都被學生提出了。(1)第一組學生認為,就算所有的外界條件都滿足,如果種子不是活的,也是不能發芽的;(2)第二組學生說自己在宿舍按照老師微視頻上的操作做了實驗,希望下周各位同學可以抽時間去觀看他們組種子萌發的狀況;(3)第三組的學生認為,不是所有的種子萌發所需要的水分、溫度等都是一樣的,以北麥南稻為例,他們萌發的環境條件就是不一致的;(4)第四組的學生提出:老師,您展示的實驗中,每組40粒種子,這些種子的選取有什么樣的要求?我想回去做實驗;(5)第五組的學生提出:老師,我們覺得種子的萌發是需要陽光的,我們把一組種子放在黑色的塑料袋中,一組種子放在燈光下,老師您覺得我們還有什么沒想到的;(6)第六組的學生提出:老師,您給我們展現的視頻中,有一段種子破土而出的過程,我們這一組想知道種子萌發的過程中,最先破土而出的是胚根?還是胚軸?還是胚芽?還是子葉?
這些問題,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完微視頻后,學生個人筆記本中都有記錄,所以在課前針對學生的問題,都做了詳細周密的備課。經過和資深教師的交流發現,微課后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論是從難度,還是從研究的必要性上來說,都比較有深度。
第四,課后鞏固復習,掃除盲點。課后在鞏固復習階段,針對“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出三道難易不同的測驗題。
通過測驗發現,經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兩個環節,多數學生基本把課本的重點和難點知識掌握得很好。對于極個別尚存困惑的學生,鼓勵他們課下和同學討論交流,有些性格外向開朗的學生,主動去辦公室找老師解答疑惑。
雖然學生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但是微課程教學模式翻轉了傳統教學模式時空領域的差異,注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雖起點不同但能達到相似的效果。
三 總結
1.切實規范微課開發
微課發展到目前階段,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微課作為一種新資源、新方式,發展前景不可小覷。生物實驗微課的研究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正在提升。微課的開發任重道遠,需要更多一線教師和即將踏入教育行業的師范生們共同努力促進微課的開發。
2.落實微課的實踐應用
現已出現很多微課教學成功的案例,比如在上海、山東等地很多學校正在進行全面的微課教學模式的應用,而且受到社會各界好評。當然,微課作為新事物,它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也存在一些反面素材。某位老師在講公開課時,采用微課的模式,在45分鐘的課堂上,播放了7段微視頻,其中5段是對基本概念的闡述,2段是對生活案例的補充,該老師站在講臺的一邊,與學生共同盯著屏幕看,聽著自己講課的視頻,儼然成了一位旁觀者。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微課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模式,應當值得推廣和研究。但是目前來看,微課并沒有真正與學生的學習結合起來。如何實踐,需要在教育教學中慢慢探索并找到最適合我國教育的模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模仿。
參考文獻
[1]孫月圣.中小學微課熱的追問和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15(4)
[2]李海軍、韓愛麗.歷史“微課”的制作和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4(31)
[3]王秋月.“微課”“慕課”與“翻轉課堂”的實質及其應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