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年級音樂課堂中,我們常常會感受到教師在歌唱教學時運用的方法與手段比較單一,學生的歌唱表現效果不佳。為了避免機械的訓練,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指導學生歌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倡導在歌唱教學中運用對比法進行教學,并從在分析歌曲的結構時對比、在出現音準節奏問題時對比、在對歌曲的處理時對比三個方面去實踐論證,以有效提高音樂課堂歌唱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歌唱教學 對比教學法 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6)01-0122-02
評價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點是看教學目標達成情況是否良好。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得到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展,現今所推崇的中小學音樂課型基本上都是綜合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環節中采用多種有效方法來進行教學,使之真正成為一門優質、高效的音樂課。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老師常常會陷入花費了很多的精力教學生,而他們卻學不會的尷尬境地,那么如何讓學生較快地學好一首歌曲呢?經過多年的實踐,筆者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其中對比教學法是一種頗見成效的方法,如果運用恰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對比教學法的理論思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沒有對比就沒有鑒別。對比法是一種應用極其廣泛且不可缺少的方法,對比法在教育教學領域也被廣泛運用。
對比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比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系和區別,使學生掌握和鞏固教學內容,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歌曲中,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常常放在對比之中才更顯示出它所蘊含的豐富情感。運用對比教學法能夠讓學生對作品本身、作者情感、時代背景等有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自主地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更好地去感受、表現、創造音樂,大大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
二 歌唱教學中對比法的有效運用
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已經步入了青春變聲期,很多學生由于嗓音的不適而不愿意歌唱,更不愿意去大膽地表現,這給音樂課堂的歌唱教學帶來了一些阻力。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采用有效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在歌唱教學中如何運用對比法進行教學呢?
1.在分析歌曲的結構時對比
課標對高年級學生的感受與鑒賞能力提出了要求:感知音樂的結構,能夠簡單表述所聽音樂不同段落的對比與變化。音樂教材的歌曲稍有難度,基本上以二段體和三段體為主,各段落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層次感較強。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了解每段旋律的特點,每段歌詞所描寫的內容及表達的思想情感,從而更有利于對歌曲的學習。
第一,旋律的對比。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基礎,也是塑造音樂形象的主要手段。為了能夠使學生懂得旋律在歌曲中的表現力,我們可以把歌曲各段落間的旋律做個對比。比如在教唱《七子之歌——澳門》時,先請學生欣賞歌曲錄音,聽后讓學生說說音樂旋律的特點。有的學生會說音樂比較柔美,那么此時老師應該提出質疑,旋律有沒有層次感呢?有些學生又會說前部分柔和些,后部分更富有激情。我們就可以把前后部分做個對比:前半部分的旋律相對比較平穩、節奏舒緩,主要以中音區為主,而且是單聲部的旋律,音色比較純美;后半部分的旋律就比較起伏、激情,以中高音區為主,并出現三個聲部的合唱,使聲音更加渾厚、飽滿。以這樣的方式做對比分析,學生就能夠盡快地感受到音樂的層次感。當然旋律的對比不僅僅局限于樂段與樂段之間,還體現在樂句與樂句之間。
第二,情緒的對比。情緒是審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對于音樂教學而言,不僅尤為突出,而且還有特殊的表現內容。學生對音樂的最初感受是對音樂情緒的感受。音樂情緒是指音樂作品對人的情緒影響,通常可用一些形容詞來形容,如愉悅的、緊張的、抒情的、激昂的、憂傷的等。在學唱歌曲時,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先初聽歌曲,然后再說說歌曲中包含的情緒。比如歌曲《當
兵的人》,在情緒上就有些對比:前半部分第一、二樂句比較激昂;后半部分第三樂句稍顯抒情,第四樂句情緒上有些轉折,到了結束句情緒再度激昂,前后呼應。這樣的對比往往能夠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歌曲的結構層次,并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細膩地去演唱歌曲。
2.在出現音準節奏問題時對比
在教唱歌曲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碰到一些音準節奏的問題,高年級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不少,如學生還未建立起正確的音高概念、生理上變聲期嗓音的不適、歌唱狀態不好或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音唱不準現象等。
第一,歌唱狀態的對比。在課堂上我們時常會感受到有的學生比較懶散,演唱時坐姿不太好,呼吸也不太自如。也許是學生沒有意識到歌唱狀態的重要性,才導致各種各樣的不良后果,像音唱不準、音色不圓潤等。我們應該經常提醒學生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比如當學生出現歌唱時坐姿不良的情況,教師可以示范正確的坐姿和不良的坐姿,讓學生辨別是非,從而糾正自身的不足。對于呼吸的問題,我們也可以讓學生相互對比體會,比如有些學生在運用呼吸時會聳肩或是呼吸幅度過大等,也可以由教師示范或者選擇兩位比較有代表性的學生相互做對比,并且讓學生加以評價,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狀態。
第二,正誤節奏型的對比。在歌唱教學中,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節奏型上的錯誤,但是有些學生卻不知道錯在哪里,此時我們可以把正確的和錯誤的節奏型來做個對比,這樣往往有助于學生把握方向。比如歌曲《十送紅軍》中的這句就是個難點。
正確的節奏型:
錯誤的節奏型:
在解決時,教師可以把兩種節奏型都唱給學生聽一聽。在對比的過程中,要求學生眼睛盯牢曲譜,并讓他們邊聽邊劃拍子,聽完后讓學生說說哪種是正確的,等學生分析清楚后再把正確的唱一唱,此時正確的節奏型就已經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在對歌曲的處理時對比
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往往是根據文學形象所要表達的內容而進行塑造的。在旋律進行中運用節奏上的“松”和“緊”,速度上的“快”和“慢”,力度上的“強”和“弱”的對比,或演唱形式變化、音色變化等手法。演唱時若能很好地把歌曲中的這些內在因素表現出來,歌曲的藝術形象也就更鮮明突出、栩栩如生。
第一,節奏的對比。節奏在音樂表現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在對歌曲處理時把原來的音樂節奏適當地加以變化,會使音樂更加富有美感。比如歌曲《青春舞曲》,此曲原來的節奏比較緊湊,旋律活潑明快。我們就可以做這樣的節奏變化處理:第一遍按照原唱,第二遍反復時前半部分可以變換節奏,把節奏拓寬,改為三拍子的節拍,以此與原來的音樂節奏形成對比,到后半部分又回到原速,這樣的處理使歌曲更加富有層次感與表現力。
原來的音樂節奏:
改編后的音樂節奏:
第二,速度的對比。每首歌曲都會有一個速度上的基本要求。演唱時的速度“快”和“慢”也都是相對的,這里主要指在演唱時可把某一段或幾個小節處理得稍快、突慢、漸快、稍慢或回原速等等,以強調歌曲的特殊藝術效果。比如歌曲《友誼地久天長》,這是一首深情舒緩的歌曲,速度為中速稍慢。它有兩段歌詞,在演唱第二段時,可以把開始的四小節速度再放慢,從第五小節開始又逐漸回原速,這樣在情緒上可顯得更為傷感。當然,決定演唱時的“快”和“慢”一定要和表達歌曲的內容結合起來,盡量做到合情合理。
第三,力度的對比。我們平時說話就有輕有響,唱歌時隨著歌詞內容、感情上的變化,也必然出現聲音上的起伏。一首歌平鋪直敘地演唱是不會吸引聽眾的。但是,也要注意防止機械地處理關系,不確切地一會兒響、一會兒輕,這樣會適得其反,破壞了歌曲表達的思想內容。比如歌曲《讓世界充滿愛》是一個三段體的結構,前面八個小節可以用弱聲(mp)演唱,情緒上比較緩和;中間八個小節可以用稍強的力度(mf)演唱,情緒較為激動;后八個小節可以回到原來的力度上演唱。這樣表現比較符合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給人一種前后呼應的感覺。
對比教學法在音樂歌唱教學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它還可以被廣泛運用到欣賞教學、器樂教學、創作教學等教學中,甚至還可以體現在對學生的評價過程中。當然,在音樂歌唱教學中,應當靈活運用對比教學法,不可漫無邊際地做對比??傊?,合理地運用對比教學法能夠有效地提高音樂課堂的效率。讓我們共同為實現優質、高效的音樂課堂而努力吧!
參考文獻
[1]王安國、吳斌主編.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上海音樂出版社編.中小學音樂教師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3]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龐遠燕、汪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