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各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可見,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部分,不僅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賴于閱讀教學來奠定基礎。因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堅持不懈的反復練習中養成,光說不練是不行的,沒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沒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學生,良好的習慣的培養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斷積累,良好的閱讀習慣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師還要以身作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應從激發興趣開始。學生最愛聽有趣的故事,老師可選擇益智、有趣、充滿幻想等符合少兒年齡、心理等的故事作生動形象的講述,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之時,引導他們自己去看看。
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向學生介紹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關的奇聞逸事,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去更多地了解有關知識。在上《赤壁之戰》課時,通過向學生介紹三國形成、對峙、衰敗過程以及曹操、諸葛亮、周瑜等歷史人物性格特點,引導他們去探究原著。榜樣能使學生產生向上心理。平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講述名人閱讀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如向學生介紹名人們熱愛閱讀的一些故事。在習作訓練中,及時表揚班里喜愛閱讀、寫作進步較大的同學,請他們談課外閱讀的收獲,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此外,在學生讀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借助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通過同桌互讀、男女生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在學生朗讀中或朗讀后,教師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從而保持學生朗讀的興趣。教師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能極大的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這是認識客觀事物的一般規律。例如,我在教學《錫林郭勒大草原》這一課中,可以讓學生將自己搜集來的有關大草原圖片、資料等帶進課堂,讓學生一邊展示一邊介紹,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生活體驗,而且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采用分角色朗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角色朗讀可以讓學生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讀時,我們要引導學生把人物的語言、神態和動作所蘊涵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然后在表演中加上一定的表情、動作。我們可以把教材中的生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情境溝通。例如,在教學《蝸牛》一課中,在指導學生朗讀“蝸牛,蝸牛先出犄角后出頭”過程的句子時,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象蝸牛出犄角的情景,并說說自己觀察體驗。這樣教學,既訓練了學生的生活觀察能力,也激發了學生的對蝸牛認識。閱讀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水平,指導學生采用多種閱讀方法,以提高閱讀的有效性。
閱讀有范讀、領讀、講讀、朗讀、默讀、背誦等。范讀是給學生閱讀做示范,激發學生的摹仿興趣。如我在教《畫家和牧童》時,在大家評論戴嵩的畫時,不同的人物在評論畫時的語氣也是不一樣的,商人大誓渲染,教書先生極力贊揚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對,戴嵩則對待小牧童態度和藹,誠懇的接受牧童的問題,我讀好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喜歡讀了,就會讀了。另外,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方法,背誦有助于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積累語言材料,提高讀寫能力和發展記憶力。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文章的長短可以采用整體背誦(如詩歌、短文)和分步背誦(長的課文),調動學生背書的積極性。課后,教師還可以開展背誦、詩歌朗誦會、讀報等比賽,看哪個學生的課外知識最豐富、了解得最多,并對了解最多的學生給予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 通過教給閱讀方法,運用閱讀比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強化了學生良好的范文背誦習慣,鍛煉了他們的記憶力,并逐步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 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并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要求學生從小形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逐漸養成初讀—細讀—深讀—熟讀的好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作者的思路、寫作方法和課文中心,借鑒寫作技巧,還可以指導學生速讀—回讀—精讀—背誦。如文章較長,可采用先“速讀”,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據課后的作業或老師的提問進行“回讀”,反復閱讀疑難部分,從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地“精讀”,并從中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誦”。 當前,造成閱讀教學低效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局限于課本,照本宣科,學生接觸的都是死氣沉沉的文字符號,課堂中缺少吸引學生的新鮮知識,即“活水”。現代課程觀認為,現代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