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
樹立以《音樂課程標準》為理念,國學經典為基礎,廢棄傳統教學模式:《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音樂審美指的是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溝通、交流以及對不同音樂文化語境和人文內涵的認知。這一理念立足于我國數千年優秀的音樂文化傳統,與我國教育方針中的“美育”相對應。好的審美要建立在鑒賞的基礎之上,只有能區分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才能談到很好的審美,所以說良好的文化底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國學經典作為我國的瑰寶,應讓學生深入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修養和文化水平,以便在音樂學習中更好的感受美、表現美和鑒賞美。例如:“春曉”、“詠鵝”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甚至可以把《三字經》、《弟子規》改變成兒歌的形式讓學生們唱,這樣不僅激發了孩子的愛國熱情,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同時對孩子們的文學水平也有所提高,從而孩子在鑒賞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中的能力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耙詫徝罏楹诵摹保訌妼W生對音樂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體驗的整體把握,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力,是音樂課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我們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多少教師能做到以上幾點,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傳統機械的教學方法完全無法達到課堂標準中審美教學的要求。例如:歌唱課的教學,教師就是傳統的我唱一句,你唱一句,形式上單一地教會學生唱某一首音樂作品,學生被動的學習,學生的情感和音樂思維難以釋放,這是不可取的。即便在識譜教學中,也因大部分學生對識譜陌生、不感興趣,導致唱歌教學變成了教歌的一種形式。教師一句一句地教唱,學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課就是這種機械動作的反復。這種教學不僅扼殺了學生原來對音樂的興趣,而且更談不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及綜合審美能力。
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音樂理論水平、業務水平以及文化底蘊。認真研讀和學習音樂課程標準,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廢棄舊的教學模式。興趣是學習的基礎,良好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生興趣.”從美學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審美體驗、主動的審美意識、正確的審美評價,進而形成創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見審美趣味是審美教育的基礎。
小學音樂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師的幫與扶,因人施教,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自主感受音樂的能力。讓每名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讓每名學生都能享受到音樂帶來的美感體驗。從而激發他們熱愛音樂熱情,培養他們完美的生活的情操。 一個充滿趣味的課堂,會使學生對音樂發生濃厚興趣。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在音樂課教學中,每一堂課都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出發,精心設計教案,設計每堂課的亮點,以這些亮點來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通過激趣,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對他們帶來的美感享受?!吨行W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審美情趣,促進個性發展”的論點。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音樂課堂的教學中,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樂課實際上是以情感帶動教學的過程,讓情感在交流中升華。為此,一定要抓住情感這條主線。情感是音樂的靈魂,也是學生的主體體驗,是學生感受音樂的歸宿。因此,我在平時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情感為目的,在音樂課上,營造輕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充分放松自己,唱他們喜歡的歌曲,讓學生組織起來,說音樂家故事,講音樂作品的創作歷史背景等等環節。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音樂美感得到體驗。
現在是信息網絡時代,利用網絡和多媒體進行教學,使網絡和多媒體信息為一體,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手段,對音樂作品進行再創作,優化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視聽的交互感受中,提高對音樂的具像認識。 我在平日的教學中,利用錄音機、投影機、幻燈片等一系列電教媒體進行教學,以靜態方式存在的教學材料,通過多媒體的手段 鮮活的展現出來 ,變得有聲有色,呈現空間化的效果。這些多媒體的音響和視覺效果能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和興趣。例如:《鴨子拌嘴》是一首音樂形象鮮明,帶描繪性主題的樂曲。樂曲巧妙地模仿出“鴨子”的聲音,用近似模仿的手法來刻畫音樂形象。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感受樂曲所表現的音樂情緒,筆者將樂曲和錄像合成,加上FLASH的動畫,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色彩繽紛、聲像同步的意境圖,強大的視覺效果立即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促進了學生對音樂直觀的審美。音樂課外實踐活動是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參加音樂活動過程中,發展了音樂的興趣及審美能力,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