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課是一門典型的育人課程,是對學生實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學中如何施行教學創新,確實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是每個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也應解決好的核心問題。我認為,作為教學創新的主體——教師,在從事思品課教學中,不僅要具有勇于改革創新的精神,而且要善于把握時代要求和學科特點以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落實新課程標準,使思品課的創新教學落到實處,以確保教學育人的實效。下面就思品課教學創新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課堂教學改革首先必須解決好教學目標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們把認知要求作為課堂教學的唯一目標,輕視甚至排斥學生其他素質發展的要求,這是課堂教學非素質化的突出表現,這不利于全面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素質,必然要改變這種單一化目標,而選擇全面化、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素質化。 當前的思品課教學,由于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總認為課堂上學生越規矩越好,于是給了學生過多的禁錮。如固定不變的座次,端莊劃一的坐姿,師問生答的學習方式等,使學生總處于被動的學習地位,忽視了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作為思品課教師,要敢于向傳統的“規矩”模式挑戰,特別注意在學習時空、學習心態、學習地位上解放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思品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德育課程。思品課的教學效度和育人效果如何,主要通過學生課外的行為實踐來檢驗。小學思品課新的《課程標準》教學原則第三條特別強調了這一點。因此,思品課教學必須加大實踐導行的力度,著力解決好過去教學中存在的知行脫節的矛盾。教師要緊扣教材要求,通過課堂教學中的榜樣激勵或具體道德教例的診斷評析方式,使學生明確該怎么做和不該怎么做的行為準則。如“一般待人接物禮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坐、立、走姿勢”“學做家務活”等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在課內要操練。通過“練”,使學生掌握其生活規范的行為要領。一課或一個單元教學后要組織相應社會實踐課,擬定行為實踐項目及要求,并且制定確實可行的檢測方法,如行為操練卡、家庭評價卡或定期組織校外實踐評價卡等,加大校外實踐監督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知行統一。為學生學會待人、學會處事、學會生活、學會勞動提供寬個的時空。思品課中的教學評價創新,應著重解決好導向和定位兩個問題。學生的品行素質朝著什么方向發展?評價的內容和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傳統型“坐教傳道”卷面測試的單向評價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只是“會說不會做”、知行脫節、思想、行為兩分離的“偽君子”;長期以教師為主的印象定性評價削弱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利于學生主動和諧發展。因此,建立起以學生為主、教師家長共同參與的綜合量化評價機制十分必要。而這一評價體系,又必須把對學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及道德行為能力的考核放在重要位置。
總之,我們不僅要促進課堂教學素質化,還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的狹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課堂的每個角落,讓他們去看去聽,去談去論,去關注家庭、關注學校、關注社會、關注人類、關注更為廣闊的天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優化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過程,完善學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學生各種基本素質的協調、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