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方面,關系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未來的發展。水資源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與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工業、養殖業等各種產業的發展,水污染的現象也越來越引起重視。通過保護天然水域、生活用水,實行綠色生態養殖等措施來加強水域生態建設是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藍天白云艷陽天,青山綠水共為鄰”,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懷有一種鄉土氣韻的桑梓情懷和一個山川秀美的家國夢想。工業化的進程推動了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此同時也無疑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失衡等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尊重自然、崇尚和諧的生態文明之路需要綜合檢視自然狀態、人口狀況和發展模式[1]。黨的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我國經濟社會“五位一體”的發展總布局中,點明了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核心作用[2]。作為生態系統中最基礎、最活躍的因子,水對于我們的健康和生存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關愛水域生態無疑是生態文明總建設的關鍵組分。
水特有的流動性、包容性和流域性特征,決定了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殊性。水資源根據其不同的用途和屬性可分為天然水源、飲用水源以及養殖水體等多種不同的類別。因此,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落實水域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因地制宜,實現局部治理的同時秉承系統性、協調性、共享性的綠色環保理念。我國的水環境地域差異大,水體資源復雜,工業化的發展和高負荷的人類活動導致了嚴重的水體污染和水生態的退化。
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水生態問題,有效落實水域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健全的制度建設作為根基。一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使其適應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是落實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全面把握水域生態文明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而過度排放、過度以及不合理的開發利用等水域生態問題又需要科學的評定和監管體系來管理和限定[3]。因此,認識該過程的薄弱環節,在具體的工作中有的放矢、重點突破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保證。另一方面,制度建設的完善涉及源頭的嚴防、過程的嚴管、后果的嚴懲以及實施機制的構建等多個方面相互協作、共同促進的過程。水域生態文明的建設不僅是制度的完善,更是水文化不斷傳承的過程。這一過程不是單純的政績建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發展理念的轉變,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由“生態覺醒”向“生態自覺”的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本質。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資源,落實生態修復,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工業及多種產業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金山銀山”,更需要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綠水青山。任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改造自然都必然得到大自然的懲罰。水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對象已不僅局限于水域,山、水、林、田、湖所構成的生態整體要求我們在落實水域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兼顧治山、治水、治田等在內的多方位綜合治理。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和還原原始生態,通過植樹造林防風護沙,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節能減排,建立良性生態環境等,都是多方位綜合治理的有效舉措。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寶貴資源。除了地下水,很多自然水體都是我們重要的飲用水源。尤其是在很多經濟相對落后的山區,自然水體更關系著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保護好自然水體的同時,因水制宜,走出一條“山變綠,水變清,糧增產,人增收”的穩步推進、全面提速的發展之路,守護并利用好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資源,是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
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以及固體廢棄物等所造成的水體污染,不僅使水資源本身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更使得以水體為生存環境的水生生物資源得到破壞[3]。一方面,水污染使得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科學實驗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越豐富,它的創造力便越大。長江江豚數量的劇減以及多種珍稀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的建立足見國家對于生物多樣性的重視力度,這也關系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另一方面,水中氮、磷等元素的富集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產生,這嚴重制約了水域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和平衡,由此造成的水環境失衡不僅需要定量的人力、物力來挽救和改良,更是對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保護生生生物資源是水生態及環境保護工作的重點任務,也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