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對于學習來講,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在當今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都以教學相長,相互和諧,師生共謀發展而聚焦于一起,即打破傳統課堂教學中個體學習一統天下的局面,將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納入課堂中,使合作學習成為新課程的一個亮點。
讓學生明確目標,這是強調師生積極性、主動性,以其共同為達標而努力的重要步驟。為此,在進行“合作式”教學模式時,必須以目標為導向,發揮目標導向的功能。
教師憑借課前的了解,根據教學目標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學習將能。學生了解學習目標,從嘗試練習,看書自學入手,通過質疑問難,學習討論等環節,使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必要的學習過程。在小組之間合作進行討論,貢獻和分享學習成果。然后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與能力。 美國教育家阿姆斯特朗根據人的多元智力理論,提出了最優的教與學方式問題。在這個理論中他認為提高人際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應當是通過與他人交流思想,加強與他人聯系與合作。
為了促進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探究之中采取的具體做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強化質疑環節,把教師設疑、鼓勵質疑、引導解疑的過程與學生求疑、大膽質疑、創造性解疑過程結合起來;教師的精講和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得到結合。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學方法,上要積極采用“引、扶、放、評”的指導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引”就是引導學生自學、給學生搭橋輔路,指導學生自己“走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放”就是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識,以利于開拓學生的思路。“評”就是收集反饋信息,教師通過耳聞目睹等多種途徑,把學生在嘗試過程中所了解的信息,進行整理評估,發現問題,及時矯正。
將小組合作學習形式納入課堂中,使合作學習成為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其實知識不是單純的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學習資源,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獲得的更多。這說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獲取的方法是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去發現,而教師的主要職能是積極學生創設學習情境,通過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去獲得知識的。在小組學習中,教師以參與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組學習前,教師引發問題情境,啟動交往活動;小組學習時,教師深入一個小組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和交流或巡視于各小組之間,仔細觀察,及時表揚善于運用交流方式的小組,從而提高小組學習的交流功能;小組學習結束后,教師展示結果,組織評講,及時反潰。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明確的學習任務,有獨立自覺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參與面,充分發揮了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協作功能。
本人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數學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規定:“學會與合作,并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通過小組活動,使優、差生之間的關系變得“息息相關,沉浮與共”。由此,優、差生在幫助與被幫助的過程中,都得到了提高和發展,可以說是各得其所、共同提高。采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由傳統的“學會”,變為“會學”。合作教學法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做更多的嘗試,讓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