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前提,突破難點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為重難點的處理費盡心思。然而,雖然有時用心去做了,但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怎樣處理教學中的重 難點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呢?下面我談一談對此問題的點滴體會和做法。
課前預設,找準重點、難點——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突出主體學習地位。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每天的預設中,要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認真研究教材,找準各章節的重難點。例如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是分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材中引入了列方程來解決分數除法應用題,將除法歸結于乘法。所以這一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就集中在分數乘法應用題的教學之中,而分數乘法應用題關鍵就是教學好“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只有這樣才利于分數應用題的教學。
強化感知參與,運用直觀的方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直觀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鑒于小學生的思維一般地還處在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他們要接觸并必須掌握的數學知識卻是抽象的,這就需要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設一座橋梁。直觀正是解決從具體到抽象這個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多給學生用學具擺一擺、拼一拼、分一分等動手操作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知新知、獲得表象,理解和掌握有關概念的本質特征。如在教學中,可讓學生通過動手畫、量、折疊、剪拼幾何圖形,做一些立方體模型,使學生感知幾何形體的形成過程、特征和數量關系。如學生在用圓規畫圓時,通過固定一點、確定不變距離、旋轉一周等操作,對圓心、圓的半徑、圓的特征和怎樣畫圓就會有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解決教學重點、難點——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是一根粉筆、一個黑板、一張掛圖和幾個枯燥的數字,知識顯得生硬而蒼白;加之學生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較短,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就容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現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學習效率下降等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在課堂上突破難點是教師在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學習特點,多媒體手段具有文字、圖片、動畫、圖像等直觀媒體信息功能可同步進行的優點,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的文本、圖像或動畫,這是其他教學媒體無法達到的。如小學五年級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應用中,碰到缺面問題的題目,由于學生對實際物體比較陌生,所以常規教學需要時間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體出示物體,師生就可從實際物體的形態中,分析它與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的變化情況,便能在短時間內由學生自己發現揭示出它的有關特點,比長方體、正方體缺少了幾個面,以及少了哪幾個面。如要粉刷大廳里的長方體水泥柱子,請問要粉刷多少面積的水泥柱子?通過媒體演示,讓柱子要粉刷的面,粉一遍顏色,這樣一下子能反映出要求的粉刷面積,缺了上、下2個面的面積,只是求其它前、后、左、右4個面的面積總和。多媒體幫助學生分析了題目,解決了問題。學生在媒體的幫助下學到了這堂課的重點、難點。
聯系生活實踐,突破重點、難點——聯系生活實際,突破重難點。《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學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能使學生進一步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如我們都知道“利息”知識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我在教學“利息”時,讓學生通過5000元存入銀行,計算整存整取三年期、整存整取五年期,體會到期后會取得多少利息等。這樣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在課堂中充分讓學生“做主”,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中理解了有關利息、利率、本金的含義,體會了數學的真實。只有讓數學走進生活,學生才會愿學、樂學,從而激發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情。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只要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在備課上多動腦筋,多花心血,認真研究大綱,努力鉆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弄清重點、難點,合理安排教學環節,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就能找到關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錦囊妙計”,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