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注意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應在學生主動求知的興趣的激發、主動求知的方法和能力的習得、主動求知中的探究精神的培養等方面做好文章。閱讀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體驗、感悟的過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要對教材善加利用以此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閱讀的過程中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敢于想象,敢于質疑問難,讓學生對新的問題產生求知欲,讓學生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下面就淺談一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
營造民主氛圍:課堂上形成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進入主體角色的外因,是培養學生主體意識的前提。教與學應該是平等、協調、和風細雨式的,師生、生生之間應該是伙伴型關系。有了尊重和賞識,學生充分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易于激發,學習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信念就易于樹立。這樣在教學中創設積極主動的學習環境,實施建立在發展學生主體性基礎上的教學,鼓勵學生敢于超越書本、超越教師,學生不但讀懂了課文,還學到了許多書本以外的知識。
創設活動環境: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是學生發展的內因,發揮與否是學習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活動是學生的潛能得以生發、表現、確證的基礎。學生有活動的時空,有選擇的權利,有展示的舞臺,就有了更多的感知、觀察、思考和探索的機遇,就有了更多的鍛煉主體性的機會。學生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目標,是教育指令、外來知識內化為自己新的信息和知識能量,主體性在自主性活動中便能得到較好的發展。讓學生有活動的空間:教師在制定教學內容的認知要求和技能要求的同時,要依據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實際,充分給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個體學習為主,讓學生親自參與到發展知識的過程中,努力使教材貼近學生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起其求索的熱忱。
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特點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要讓學生根據興趣需要,學會選擇自學內容、自學方法、自學形式,指導學生依照自身特點,或查寫、或圈點、或操練,充分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讓每個學生學會面對陌生領域,自己去搜集、篩選資料,尋求答案。例如對課文生字新詞的自學,可以根據實際做出量的選擇。學習方法用查字典解釋可以,聯系上下文解釋也可以。再如課堂上朗讀、背誦課文,學生喜歡哪一節,就可以自由選擇哪一節。這樣學生在無拘無束和非強制性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教師也可以從學生的興趣中找到教學的突破口。
讓學生有展示的機會:教師要在“活動”促“發展”的理論指導下,挖掘活動因素,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學習舞臺,讓學生居于活動的中心地位。
A.游戲活動。這是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學生在滿足游戲沖動的同時,他們的活動能力、對生活的感受能力、對知識實際意義的理解能力也得到有效的發展。如“找朋友”游戲,在學習拼音、詞語時都可以積極使用。發展創新思維:閱讀教學重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親自參與問題的解決,形成一種自覺持久的內驅力。學生自身的主體性得到開發,得到喚醒,獲取了操作悟性,會對教師的信息與指令產生批判性的、創造性地、發展性的以至超越性的能動反映。引導質疑。教師要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里之間創造一種不協調,要是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培養他們善于提問。學生由此提出各種質疑和設想。在教學中,通常可采用設問、制造懸念、演示、游戲等方法讓學生尋找出疑點,大膽質疑。合作研討。思維只有在碰撞中才會迸發出耀眼的火花。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爭辯,鳴別人所不鳴,為別人所不為,組織有價值的討論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這樣,學生在爭議、修改中掌握了知識,在掌握知識中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散思維。教師可通過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啟發學生從多方面、多維度去思考,“跳一跳,摘果子”。此時學生的想象無疑已伴隨著主體的情感、態度、思考和評價了。
學生是學習實踐、創造發展的主體。教學就是要學生學會求知,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因而,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值得我們不斷探索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