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的永久性話題。作為一名少數民族老師,除了在學好本民族語言文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漢語,是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任務。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基礎普遍差,歸根結底他們對漢語的學習興趣不夠是影響學生學習漢語的重要原因。如何培養出學生對漢語的興趣,本文就當前少數民族的小學生漢語教學中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較低,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不感興趣的原因
目前的少數民族學生對漢語興趣的缺乏導致漢語水平不高,所以對我們雙語教育者來說搞清這個問題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學生對漢語不感興趣的原因是什么?本人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意識到學生不愛學漢語的原因有多種,但基本的原因如下:
1.語言環境是一個大難題
我們的學生生活上用的是哈薩克語,漢語的學習與運用,只是局限在漢語課堂之內。漢語課堂教學,往往也只側重字詞語音的操練,對談話式的會話訓練不多,課堂以外也缺少了生活應用的實踐機會。我們的學生,平時不會用漢語與家人交談,家里顯然也不會有多少中文讀物。雖然少數民族地區都可以接收電視電臺的漢語節目,但內容不一定符合哈薩克兒童的興趣口味,并未能夠幫助解決漢語環境不成氣候的困局。我們學生在集體朗讀字詞時似乎表現不錯,但個別誦讀時就往往出毛病,會話交談時更顯得捉襟見肘,種種跡象表明,學生欠缺在實際環境中運用漢語的機會。
2.學生沒有意識到漢語的重要性
在少數民族漢語教育中,漢語雖然是一門基礎課程,但部分學生學漢語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考試而已,他們平時沒學而考試幾天盲目地背,他們的基礎差,而且不喜歡學漢語語法、詞匯等,并且覺得學漢語很難,于是逐漸產生放棄學漢語的念頭。
3.融入情感,激發興趣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愛其徒”其意突出師生情,因此,課堂上教師親切的微笑、柔和的聲音、親切的目光、關愛的手勢等都會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變苦學為樂學,使課堂充滿情趣。師的親近,令生寬慰,熱情投入;師的親近,令生敬仰,熱情高漲。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漢語的方法過時了,調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經常給學生講漢語語法,課文內容,做練習等等,這讓學生討厭學習漢語。部分教師上課時積極性不高,總是照本宣科,這樣就無法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所以教師一定要用各種各樣的靈活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么如何實現這個目的呢?
二、激發學生興趣的措施
1.多贊揚,不指責,循循善誘
“贊揚”蘊涵著老師的鼓勵、教育與評價,蘊涵著老師的愛心與期望,本來后進生聽到的批評就比一般的學生多,如果教師再一味地批評、指責,就會使他們喪失自尊,不求上進。陶行知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因此,教師應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幫助學生認識缺點和錯誤。馬克·吐溫說過:“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人人都希望聽贊美的話,對于學生,尤其是后進生,贊揚就像溫暖的陽光,能照亮學生的心靈。
2.融入情感,激發興趣
“親其師,信其道,愛其徒”,要求師生關系達到十分默契的狀態。上課時,老師要有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到為人師表,給學生一種莊重大方、積極向上的感覺。教師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當中,成為學生可信賴的師長、可親近的朋友,愉快的教學氣氛就會由此產生,師生之間的課堂交際也會輕松而愉快。因此,課堂上教師親切的微笑、柔和的聲音、親切的目光、關愛的手勢等都會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變苦學為樂學,使課堂充滿情趣。師的親近,令生寬慰,熱情投入;師的親近,令生敬仰,熱情高漲。
3.創造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工夫。“活躍”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學生在教師指導啟發下“思”和“言”的活躍,尤其是“言”的活躍。為此,備課時就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設計一些難易程度不一,詳略要求有別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分別要求;在課堂上,則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語文能力,把握機會及時進行激發和啟示,創造條件為學生的“思”和“言”提供機會,使他們產生“言”的欲望,從而達到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的教學效果。當然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如介紹漢語文化、開展競賽、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等行之有效的策略。
語言學習中最活躍的成分是興趣,漢語教學過程也是一樣的。每一位老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探索培養學習興趣的方法,這樣才能對提高教學的質量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