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形勢下——新課標、小班化等。思想品德教學一直被傳統教學模式所困擾。如何改變為“老師為主體,學生為容器”的僵化局面成了我們思想品德教師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自從我校實行小班化教學以來,如何提高課堂效益,真正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越來越生動活潑的互動起來。關鍵在于教師觀念、認識的轉變——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一、深刻掌握黨的大政方針
思想品德課教學主要是向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黨的大政方針教育,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因此,教師自身首先必須深刻理解掌握黨的大政方針,具備完整的真的知識,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教學不迷失方向。
二、認真熟透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交流的有形工具,擺在兩者之間的是透明的言語內容和真切的生活現實。然而,由于學生自身的知識水平有限,生活閱歷不足,對于教材的認知和領悟深淺。作為教育者,我們應在課前認真熟透教材,力求對課堂教學做到準確無誤,切忌留給學生模棱兩可的感覺和似懂非懂的印象。
三、充分利用教輔材料
教材的容量有限且抽象,而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懂得充分利用相關的教輔材料,搜集齊全的教學素材,力求使授課內容形象且真實,以便學生通過豐富的相連性知識的認識對教材的真能有個完整的理解與掌握。
四、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思想品德課比較抽象,邏輯性強,對于涉世不深的中學生來說比較單調、枯燥,難以理解。在教學中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配合教師。例如,在教學生產力的概念時,我首先從課本知識入手問學生:“什么是生產力?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在生產力中的作用是什么?”學生對答如流,接著我從實際角度提出問題:“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為什么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當學生的回答有分歧時,我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有關知識:“勞動者在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文化知識不斷積累和發展,就能提高勞動能力,并促進生產工具不斷改革和勞動對象范圍的不斷擴大,使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最后得出結論:我國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就必須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這樣的啟發式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生產力這個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五、運用愉悅式教學方法
教師有必要把幽默搬上教學舞臺,運用幽默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要有幽默的語言和動作。教師講課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語言干癟,沒有一點活潑的味道,那么講課就如同“催眠曲”,令人感到乏味。如果教師恰當運用一些幽默的語言,配上一些恰當的動作,就能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進入學習境界,產生共鳴,興趣也就隨之而來。
2.適當運用音樂、詩歌、諺語、順口溜等。這樣做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從中受到有益的啟迪,而且對完成教學任務也有很大幫助。但要避免片面追求、大量堆砌,使得學生眼花繚亂,這樣往往會事與愿違。例如,在講“平均主義”中的“大鍋飯”的做法帶來的后果時,我引用了“多勞戶,你別笑,分配東西不由你;少勞戶,你別愁,分配東西按人頭”的順口溜,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學生對平均主義“大鍋飯”做法的認識。這樣的順口溜語言簡潔,貼近生活,既幽默詼諧,又明了易懂。
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當前,多媒體已進入課堂,廣泛應用于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色彩、動畫、聲音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圖文并茂”,使學生身臨其境,使課堂生動有趣。如教學“公民對財產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的內容時,我把公民的財產權制成動畫播放出來,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文字陳述自己去理解、去體會。這樣,輕松、愉悅、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感性認識,使學生進入最佳學習境界,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以外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的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開展思想品德課外活動,從活動內容上看,要把社會活動、文藝活動、思想道德教育活動與課本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活動形式上,可以舉辦形式多樣的豐富多彩的知識競賽、興趣小組、演講會、報告會、定期墻刊,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法庭審判、參觀游覽、開展社會調查、進行專題訪問、觀看電影等。在組織形式上,既可以組織群體性活動(如參觀游覽等),也可以組織個體性活動(如寫小論文等)。通過課外活動寓教于樂,有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總之,思想品德課的激趣途徑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教學理論,吸取新知識,積累好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