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科夫曾把后進生比作“難看的孩子”,他說,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因此在班級管理中做好后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首先就要給他們一份特別的關愛:那就是要學會關愛、贊美和寬容。
一、愛心琢璞玉,潤物細無聲
一個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必須有威信,但班主任的威信決不是靠打、罵、訓建立起來的,是靠教師和后進生之間感情的交流、延伸、發展,靠教師自己的言行建立起來的,我的體會是先有“信”而后有“感”,只有讓后進生信任自己的教師,教師在他們心目中才能建立威望,師生之間才會有一種和諧、融洽、親密的師生關系,才能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俗語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日常班級工作中,有人一見后進生違反紀律就聲色俱厲,“只給冬天而不給春天”;甚至不許同學與后進生交往過密,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給后進生帶來心理方面的陰影,就像一棵始終得不到陽光照耀的樹苗,怎么可能長成參天大樹呢?
希爾博士就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關愛。”記得有次一位女生,遞給我一張紙條,上面寫到:“我們這些差生不奢望有耀眼的光環籠罩在我們上頭,只希望有一根蠟燭能給我們片刻的溫暖就足夠了。”當時我一看到這張字條就感動得想流淚,多么樸實的話語。對于他們這些所謂的“差生”來講,哪怕是老師的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個溫馨的微笑都足以讓他們懷想千年。可是,捫心自問,我們又給予了多少。
羅曼·羅蘭說過:“要播灑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因此,對待后進生,應該多去關愛他們,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煩惱,愛永遠是教育的真正內涵,如果沒有愛,任何說服都無法開啟一扇緊封的心扉,如果沒有愛,任何甜言蜜語都打動不了一顆冰冷的心。
當后進生和教師建立了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后,教學任務就會輕松自如地完成,他們才會喜歡上你的課,并且能認真聽講,在課堂上有問題敢于發言,敢于爭論。另外,教師在課后對后進生要多關心、多照顧、多輔導,從而使他們學習有信心,進步的步伐就會加快。
二、“尋找‘亮點’,當眾表揚”
馬克·吐溫曾說過:“我可以為一個愉悅的贊美,而多活兩個月。”贊美就像照射在人類心靈上的陽光,就像滋潤花草樹木的雨露。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在生活中,我們很少真誠地贊揚別人,特別是哪些更需要陽光和雨露的后進生。
在教學中,班主任應十分珍惜后進生的一點一滴進步。要善于發現火種,善于將其點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幫后進生克服自卑,建立自信,是轉化后進生的一個關鍵。上課時,教師的眼神多光顧后進生,講到難度大點的知識時,教師一個信任的目光,會給后進生帶去鼓舞和信心;提問時,設計淺顯的題留給后進生,提問后進生只要其言之有理,就當場給予熱情鼓勵和表場;批改作業時,后進生的作業要精批細改,并加上些熱情的批語,如:“老師為你的進步鼓掌”、“老師為你加油”、“讓我們一齊努力”、“謝謝你的配合”等。后進生拿到作業時,這些批語猶如添加劑、興奮劑、催化劑,他們會從中得到鼓勵,感受到老師的愛心;從中汲取動力,他們就會改變以往的學習態度,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甚至會主動找老師請教一些學習上的問題,把自己的苦惱和學習弱點講給老師聽,從而為老師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提供方便。
三、寬容的對待后進生
斯濱諾沙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來征服。”寬容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藝術。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的個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犯錯是在所難免的,可是有的教師容不下犯錯誤的學生,一旦學生犯了錯誤,常常氣不打一處來,要么訓斥,要么罰站,使盡渾身解數,卻“屢戰屢敗”。因此,我聯想到大禹治水的經驗,光堵而不疏,洪水照樣泛濫成災,如能及時疏通,變“阻止”為“引導”,或許會事半功倍。
于是,我在班上宣布,如果有同學犯了錯誤,給兩天的緩沖時間,讓其主動承認錯誤,檢討自己錯在何處,如果因自己的過失而扣了班分,應主動彌補過失,爭取將班分獎回來。這樣一來,學生違反了紀律,就會主動來找老師承認錯誤。這遠比老師怒氣沖沖地去找學生效果會好得多。
總之,轉化后進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只要教師用滿腔的愛心,春風化雨,讓愛之花常開在后進生心里,那么,轉化后進生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讓我們以春天般的溫暖,使后進生不斷取得進步,盡快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為下個世紀培養出更多的合格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