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人幼兒期的教育對其終身都有影響,如果在幼兒期放松了品德教育,由此養成的不良品德行為長大后難以糾正。因此,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在幼兒生活、游戲和教學活動中,讓幼兒學習良好的品德行為,培養幼兒的是非辨別能力,對幼兒采取積極正面的引導,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
【關鍵詞】品德 教育 幼兒
當前,我國正踐行素質教育,怎樣才能搞好素質教育呢?實踐證明,品德教育是基礎、是關鍵、是核心。因為思想品德是人的內心世界的核心部分,幼兒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為人的一生打下基礎。幼兒的經驗及其有限,正處于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知的發展過程中,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愛,什么恨;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等等,都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與別人的交往活動中逐漸明白。自己在幼兒園近10多年的工作實踐中,發現德育教育越早,幼兒的行為習慣養成的越好。因此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是我們每一個啟蒙教師的責任。良好的品德教育對的孩子健康成長極為重要,通過實際的教育教學,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從幼兒實際出發,走進童心看待孩子
現在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如:有的孩子熱情開朗,樂于關心別人、幫助別人;有的幼兒性格孤僻,好單獨行動,不關心別人;有的孩子好動,不遵守紀律;有的孩子粗魯膽大,有打人、罵人的壞習慣;有的幼兒則膽小怕事,不主動參加集體活動。因此,我們必須設法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在觀察幼兒行為的同時,要分析其思想動機,了解其心理動態。舉個身邊的例子:王某某是一個好動小朋友,經常打班里的小朋友,當老師進行教育時,他不但不承認錯誤,還大聲哭喊,與老師爭嘴,甚至動手到老師。王某某為什么會這樣呢?通過老師的留心觀察及與家長交談等不同渠道,發現其家庭教育不容樂觀,教育孩子以打罵、體罰為主,與孩子無理性交流。這引起了孩子的反感,甚至唱對臺戲,從而導致了孩子逆反心理的加劇。孩子的這些表現不是無緣無故的,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我們先與家長溝通交流,協商共達一套品德教育方案,并共同實施,一段時間后,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們時常從家長的教育中看到許多育兒方法是不尊重孩子,并且有時侵犯了孩子的人身權;雖然家長的本意是從嚴管教孩子,可方法卻是錯誤的。由此造成的孩子心理不平衡就發泄到同伴身上,又受到老師批評,更加重了心理負擔,生氣了又去打小朋友,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孩子不良行為的形成。作為幼兒園老師應該走進童心看待孩子,不能以孩子的某個行為和某個表現來判定好孩子和壞孩子;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有它的原因,我們要找到根源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從點滴生活、游戲、教學入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有趣的游戲、生活、學習等一日生活中,發揮起最大的活動效應。幼兒的思維具體形象,要對他們進行品德教育,必須把道理具體化、形象化,必須選擇選擇幼兒已有的生活體驗的事例教育他們,激起幼兒情緒上的共鳴,促使他們能分清善惡分明,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德。
熱愛勞動,勤勞勇敢是我們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幼兒的勤勞品德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培養:一是自我服務勞動。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洗臉、漱口、吃飯、收拾床鋪、整理玩具等。自我服務勞動能力培養幼兒生活的條理性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并為幼兒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勞動打下良好基礎。二是適當的家務勞動。讓幼兒學習掃地、拖地板、收拾碗筷等家務勞動。適當的家務勞動能使幼兒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同時通過勞動使幼兒明白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三是為班級服務勞動。當小值日生,擦桌子、端飯、分發東西、收拾擺放圖書、學具、玩具。以此來培養幼兒為班級服務的思想,加強幼兒的集體榮譽感。
(二)培養幼兒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是從小培養而成。因此,老師要求幼兒從小做到尊老愛幼、待人和氣、熱情、有禮貌、不罵人、不講臟話、不插嘴,不隨意動別人的東西等;教幼兒禮貌問候語,當禮儀小朋友,踐行《弟子規》,來培養幼兒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
(三)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品德。
助人為樂是高尚的文明行為,需要我們用行動來表示。從幼兒開始,就應不斷積累、通過長期培養,形成自覺的習慣上升為一種自我道德的追求。因為助人為樂的思想基礎源于人人皆有的同情心和仁愛心。一個人對別人的疾苦報以同情心,他才有可能無私的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助人為樂,向社會、向周圍的人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能做的事情很多,不必拘泥于事的大小。善人善事,助人為樂,就應從小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三、給孩子參與評價的機會,主動接受品德教育
在品德教育中,光靠教師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改變幼兒在品德教育中的被的地位,讓他們自己教育自己。班里小朋友打架是常有的事,有時在老師處理好了,但到了第二天被打幼兒在家長的唆使下又打回來,老師每天當包青天審案。面對這樣的事,現在我們采取的方法是讓幼兒自己判斷小朋友之間打架好不好?為什么?有什么危險?應當怎么解決才好?幼兒自己參與討論,商討解決的辦法,老師再結合一些團結友愛的故事幫助分析,使幼兒從中體驗同伴間只有互幫互助、互相謙讓、團結友愛,才能成為受人歡迎的人。
四、家園共育是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關鍵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明確提出“幼兒園應主動與家庭配合,共同擔負起教育幼兒的任務。”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要通過家園聯系,促使家長和教師對幼兒的教育觀一致,家庭和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確立一致的目標,從而確保實施教育的一致。通過家園聯系,使幼兒在幼兒園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還能在家庭中得到不斷強化,同時家庭和幼兒園利用各自的教育優勢互相配合,達到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連續和互補。通過家園聯系,使家庭與幼兒園教育取得共識,形成合力,一致配合對幼兒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獲得高效高質的教育成果,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丁夕友主編《幼兒園園長手冊》,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2.王日媛主編《幼兒園目標與活動課程教師用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