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有效教學”的理念已開始深入人心,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關注。筆者在中職藏文教學實踐中深切認識到,“有效教學”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它更是推進課堂教學行為改革的一種動力,而在有效教學中,教師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特殊作用。本文談談在“有效教學”中教師引領作用的三個方面。
一、學習目標要“引人注目”
教學目標是藏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藏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教師在上課之前,應對教學目標理解和把握好,提高藏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要求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也要求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在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過程中,鼓勵發展學生的個性。
教育課程改革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審美情趣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力求通過這些方面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學目標應講究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者之間的和諧性與整合性,即“智”、“能”、“情”的價值取向。
二、教學策略要“引人入勝”
所渭“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采取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優化教學策略。中職教師應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特點,策劃有效的教學策略,力求在方法上“引人人勝”,帶領學生進入“佳境”。
從景到境,從境到情,抓住幾個重要語段,主要通過以讀帶賞的方法來理解文意,體會作者感情。教師作朗讀指導:文章的基調是明快的,樂觀的,要讀出明快的、跳蕩的節奏來。對文中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讀時要加重語氣,要讀出語言的神韻,讀出作者的陶醉感。在每個環節中,筆者再適當進行提示、點撥、整理、歸納。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了樂趣,也鍛煉了欣賞散文的能力。但是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即使是同一個文本,也極有可能出現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學習過程中“引而不發”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這里包含相互聯系的兩層意思。
第一層,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為追求真理的困難或目標高遠而降低目標或標準。從教育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樣,高明的老師不能因為懶惰愚笨的學生而改變或放棄準則。這就是“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
第二層,“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善于引導的老師總是給學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傳授方法,以身作則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積極性,這就是‘引而不發’,躍如也。”把弓拉滿,但卻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樣子,啟發學生理解,激發他們躍躍欲試的愿望。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而不代庖,以往教師的施予者身份致使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正常磨煉,從而導致學生人格的異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從“教會”轉向“會教”,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在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領的作用,這比直接傳授更加重要。
真正有效的藏文課堂,就需要中職藏文教師需要對教材有一個深度、全面、系統的解讀。筆者認為教師不應機械地“教教材”,而應該“用教材教”,這就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地整合,把握先進的教學理念,達到開啟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藏文能力的目的。
葉圣陶說:“精讀文章,只能把它認作例子與出發點;既已熟習了例子,占定了出發點,就得推廣開來,閱讀略讀書籍。參讀相關文章。”教師還應通過教材,帶動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
“—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的態度、感情、意見、立場和個性,與學生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和鼓舞,從而實現與學生平等誠摯地對話,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研究,—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