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目標是:學習和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培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傳授中滲透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教育,通過典范的文章,使學生熱愛祖國,培養關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具體的實踐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內容應當是潛移默化,寓教于樂。它既包括知識教育和能力培養,又包括愛國思想、集體觀念、奉獻精神等,從而使學生既有知識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質教育,這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是一種滲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現。那么,如何發揮發揮德育滲透的最佳效果?
一、德育滲透要語文老師高度重視
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向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教育、傳統教育,使之從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從我做起,從小做起,這樣必能為他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根基,發展的營養。
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通過教學內容來育人,而且還要通過教學過程來育人,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育人,要建立全過程育人的意識。另外在備課的過程中,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備學生不僅只備知識、能力、智力狀況,還要了解學生的性格,意志,情感等道德的狀況,備教材時要備怎樣講清重點、難點,也要挖掘這節教材的德育因素,研究如何運用這節教材提高思想道德水平,這才叫真正的備教材與備學生結合。
教師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教材處理中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內容,不斷地增強德育滲透意識,才能使德育在語文教學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師以身垂范,為人師表,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加強與學生的思想交流,教師要善于與學生打成一片,運用自己的影響和感召力,去營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圍,培養和諧、融洽、彼此信賴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信任和熱愛老師的基礎上,吮吸健康成長的甘露,潛移默化,這樣德育滲透才更好地開展,才能收到更好地預期效果。
二、德育滲透要把握教材中的重點
語文課本所選的許多文學作品,不論詩詞、散文或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出類拔萃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課文的思想內容,有時就是通過其中的一段話來體現的。對于這些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句子,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
三、德育滲透要拓寬多種實施渠道
為了達到更佳的效果,教師要善于發現,尋找一些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在授課中注意穿插進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此同時因勢利導,從中點撥其思想內涵,讓學生自覺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要善于借題發揮,即巧借學生引發的話題,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在課堂中常會有不少出乎意料的問題出現,比如學生的突發性問題,有意識的惡作劇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能隨機應變,處亂不驚,并及時抓住時機,變被動為主動,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正面引導學生,并結合具體情況巧妙地借用其引發的話題,做進一步地發揮,讓學生在思想道德意識上明白某種道理,澄清某種錯誤或偏激思想,從而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此外,還要要善于寓教于樂,即在學生的課外活動、課外實踐或語文實踐活動課中,根據實際情況,把語文學科中的相關思想道德內容靈活地穿插進去,對學生心靈循序漸進地施加影響,使他們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氣氛中自覺地接受到某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
四、德育滲透要把握學生心理特征
初中學生由于年齡經歷的限制,生理發展很快,心理變化也很快,形象思維能力強而抽象思維能力差,故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穩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這一特點,決定了學校教育、家庭熏陶、社會影響將對他們的成長起決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學校教育這一環,尤其直接關系到初中學生思想的發展進程。正是在這里,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傳授知識中育好人關鍵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對象,掌握自己教育對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據其心理狀況,年齡特征去進行教學,寓德育教育與教學中,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根據這些特點,在教學時就要善于引導。講課要考慮到主動、形象、有趣,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使其在增長知識中,培養良好的個性、懂道理、做新人。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是對政治教育的一種補充和延續,完成這一任務,語文學科具備了特殊的條件和功能,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加強德育滲透,有效地做好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