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漢語文口語交際指導中,教師可通過以下途徑豐富學生的交際內容,使學生主動與別人進行口語交際,進而在口語交際實踐中規范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一、挖掘教材,開發口語交際的文本資源
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還是從思想含義到語言表達都蘊含著口語交際因素。所以,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就能挖掘到許多有效的訓練點,為學生提供訓練的機會。
1.聽故事練說話。根據兒童喜歡聽故事的特點,把一些內容健康的故事引入口語交際教學,讓學生聽故事、練說話。
2.看圖畫練說話。在小學漢語文教學中,把聲像引人漢語文課堂,使學生借助直觀的形象、圖景、畫面等,化靜態的文字為動態的畫面,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直觀形象,不但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極為深刻。
3.感受事物練說話。由于小學生信息獲取大都依靠具體的直覺形象,因而在聽說訓練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各種感官去感受事物,使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情真意切。
比如,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有條理地、完整地介紹出一種花卉,教師先帶學生走出教室參觀各種盆花,讓學生摸摸、看看、聞聞,從各個方面去感受。再讓學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說出來。結果,學生說話的內容豐富多采,用詞準確,愛花、贊花的情感得到了由衷的抒發。
二、立足課堂,搭建口語交際的“平臺”
1.更新“語場”。更新“語場”就是特定的語言說話場地,讓多數學生有機會說,敢于爭著說,這就打破了常規。口語交際課開始,教師要創建良好的“語場”,讓每位學生爭說,搶說。
2.訓練“語技”。學生“說不好”,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掌握基本的“語技”,即說話技能。教學時,必須把訓練學生的“語技”放在重要的位置,不遺余力,持之以恒。
如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要練習說好一句話,讓學生學會用6種句式說話:(1)誰怎么樣;(2)誰是什么;(3)誰做什么;(4)什么怎么樣;(5)什么是什么;(6)什么做什么。可分步進行訓練。如先按“誰干什么”的句式說一句話,然后再用“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再按照“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這樣,逐步地有意識地訓練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打好口語交際的基礎。
3.梳理“語序”。思路不清,言之無序,是“說不好”的又一表現。教學中,教師應授予學生說話順序的常見類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梳理語序,依序表達,以養成學生說時的有條不紊、層次分明的良好習慣。
如說話課“最喜歡的水果”,老師充分認識這點,站到學生的位置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把要說的內容,從點(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味道)到面(綜合前面幾方面進行小記者采訪),步步深入,以至到最后的自如表達(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推銷最喜歡的水果)。并在說每個“點”上時,滲透以總分或分總的形式練說,使之有條不紊,層次分明地表達出來,顯得言之有序。
三、關注課外,挖掘口語交際的生活資源
漢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語交際的內容,口語交際就是生活的工具,豐富多彩的生活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要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
1.在校內開展模擬社會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會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因此,教師可以在校內開展模擬社會活動。可以利用漢語文活動課和課余活動時間,組織一些模擬社會交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如模擬在“旅游”活動中當小導游,向“游客”介紹學校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景物;模擬在“購物商場”活動中當售貨員,向“顧客”推介商品;在模擬“銀行”、“餐廳”等服務活動中當服務員等。這些模擬活動,必然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也為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進行實際的交際活動打下基礎。
2.在大自然中發展語言。新課標指出“教學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學前兒童生活和學習空間”。陶行知對農村教育提出了“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課本”。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把課堂移到大自然,田野、山頭、果園、飼養廠等,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發展語言運用能力、陶冶情操。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進行教育,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
3.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體會。在課堂教學中,雖然能讓學生掌握醞釀的口語交際的知識、技能,但單靠課堂短短的40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語言的實踐,需要通過大量的社會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提高。因此,我們除了重視通過課堂教學加強訓練外,還需要引導、組織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實踐,積極開展各種社會交往活動。
諸如:(1)考察活動。如組織參觀、訪問、調查等活動;(2)服務活動。如自我勞動、組織慰問、做好事等活動;(3)聯歡活動。如與友誼班級的小朋友聯歡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總之,口語交際的課堂需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樂于表達的能力,我們的教學不要僅僅停留在課堂、學校,還應當延伸到學生生活的點滴中去,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際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