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是活動化的教學,而主體參與則是活動化教學的前提。因此數學課堂中實施“學生主體參與”教學,對于落實新課改精神,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教學理念的更新
傳統教育、應試教育長期以來形成一種僵化的模式:以課本為主,以教師為主。課本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與學之間是一種原封不動的傳遞關系。教學方法又以教師滿堂灌為主,學生則是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容器。容器盡管不同,教師灌注的知識則是一視同仁、千遍一律的。這就完全抹殺了學生與學生的差異,捆死了學生個性思維的翅膀。新課改倡議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全盤告訴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途徑、方法,而是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化教學,也就是說全體學生能參與對問題的探索思考,以及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
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和學會創造,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則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數學和熱愛數學,我們讓學生發展創新思維的能力,就要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認知投入,學生的投入是其發展的基礎,以學生投入為基礎的數學教學,可以正確理解和發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強化學生內在學習的動力,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學習機制。教師要把“教數學”變成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活動”的數學。
二、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使學生樂學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極端性等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數學教學活動,并且利用學生敏銳感知鮮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聲音去思維,由此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盡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斷、發問不止的“注入式”,運用直觀教具、學具等去創設具體的、生動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 用心靈怦擊思維火花
1.“愛意”充滿課堂
沒有“愛意”的課堂算不上是理想課堂。課堂上師生之間充滿“愛意”,課堂才會變得有活力,教師才會游刃有余地教,學生才會自由自在的學;課堂上有了“愛意”,師生間才會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師不必將自己的觀點強塞給學生,學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師的想法;課堂上有了“愛意”,教師不會將目光僅僅局限于知識的傳授上,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生命體的存在。
2.“創意”引領課堂
只有營造和諧、自主、創意的課堂氛圍,摒棄那種教師高壓式、灌輸式、一問一答式等單調乏味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等,從而才會提出一些極具創新思維的問題。在學習“圓的知識”的課堂上,教師給每個4人小組發了一套特別的畫圖工具—— 一個圖釘、一條短線繩、一個鉛筆頭,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畫圓。由于用這套工具畫圓看似簡單,但真正畫起來,一個人難以完成,就要合作,在運用圖釘、線繩和鉛筆頭的綜合操作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難以畫出一個理想的圓,正是因為在反復克服困難中好不容易地畫出一個圓,它更增加了吸引力,從而深刻體驗了畫圓時各要素作用。因此,學生在討論半徑、直徑的特點,以及圓心、半徑的作用時,學生們有感而發、有話可言,表現出異常的積極,再轉入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才感到發自內心地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停地找規律,急切想掌握它。通過嘗試實踐獲取新知,既生動活潑,學有興趣,又掌握牢固,培養了學生的嘗試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課程數學理念是一種開放性情境、調動學生探索學習激發創新,發展個性的教學,教是開放性的引導,學是參與性的體驗,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他們自由操作、思考、討論、交流、爭辯,使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現,發展個性,使每個學生都以主體的身份最大程度參與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