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地域和環境的影響,藏區教育相對落后,藏區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多數學生學習語文普遍感到吃力,主要是缺乏學習漢語的興趣。如何激發、培養、發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從學習漢字、閱讀理解及口語交際著手。
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我,深感語文教學的“難”。原因在于:藏族學生從小和他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用母語直接進行交流,大多數沒有進行過漢語的會話訓練,因而學習中“聽、說、讀、寫”能力、思維能力差,不能正確理解題意,解題思路混亂,在較長時間內所獲得的知識,是靠機械識記和機械思維。為此,學生們對語文的學習常常提不起興趣。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形成,學習完全憑興趣。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是填鴨式硬灌,由學生進行死記硬背的枯燥無味的“苦學”,就會導致學生“厭學”、“怕學”和“拒學”。藏區學生由于語言理解上的欠缺,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就必須巧妙設計課堂教學,使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尤其讓藏區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漢語教學中應創設一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一個真實的交際場所,一個真實的課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中,盡可能的讓民族學生多說漢語,這不僅有利于及時糾正發音,還有利于學生形成用漢語的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民族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這個問題,我總結出以下幾個方法:
一、要激發藏區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
藏區學生不了解漢字的字形與字音的關系以及漢字的表意,覺得漢字難學,很難對漢字產生興趣。我們在漢字教學的初期,必須激發藏區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把漢字教學順利地進行下去。
1.通過綜合性學習,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讓藏區學生了解漢字是怎樣一步步演變到今天的樣子的,漢字最初的形狀是怎樣來的,是怎樣表達意思的。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介紹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同時讓學生理解漢字的表意功能,特別是象形字和會意字以及形聲字的形旁。例如,在黑板上寫上“馬”的甲骨文,讓學生猜是什么漢字,然后告訴學生答案,學生會發現這兩個“馬”字差別很大,這時老師再給學生展示“馬”字是怎樣從象形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字形。
2.運用猜謎法、同音字輻射發、加一加、減一減、熟字換偏旁和聯想法等多種識記漢字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頗有成效。
二、要激發藏區學生閱讀的興趣
除了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還應重視聽和讀的能力,將字、詞的記憶、理解融合到語句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時,從懸念導入,激發興趣,到引讀質疑,誘發興趣,再到情景表演,提高興趣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樹立自信卻是激發藏區學生閱讀興趣的根本。
三、要激發藏區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在練習語言表達時,好多藏區學生,總是不好意思開口,總怕別人嘲笑發音不準、用詞不當、說的不流利,久而久之,口語表達能力越來越差。所以,作為教師要不斷地鼓勵學生不僅在課堂,還要在課外也盡量用漢語溝通、交流。
1.創設寬松的情境,將學生吸引到口語交際中來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說起話來有很多語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加強語言引導,允許學生出錯,用寬容、關愛的目光注視出錯的學生,尤其是藏區學生,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切感、認同感,吸引學生參與到口語交際中來。
2.在即興表演中激發口語交際興趣
即興表演既能鼓勵和保護學生已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能進一步思考、探索在口語交際中爭取有更好的表現。表演可以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還能在教學中突出重點,突出特點。它能夠真實的展現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形成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
3.利用自然的教學資源,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1)看圖、畫圖說話。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結合圖的內容向同桌說一整句話,同桌聽后提出問題。
(2)提供材料說話。教師直接提供材料,材料的內容應是多元的。如教師講一個沒有結尾的小故事,請學生設計一下結尾。
(3)設置情境對話。如打電話、采訪、爭論、夸獎、問路等。
(4)在識字中說話。在識字中讓學生當小老師,互相交流漢字的書寫方法、記憶方法等。
總之,在對藏區學生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民族特點、年齡特點,采用種種愉悅的激勵性手段進行愉快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地投入學習,把學習視為享受的樂事,更好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和諧發展。